我是股民1992年篇,证券投资教授亲历股市初体验,直言操作陌生挑战多
《我是股民》之1992年,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于股票市场操作的陌生感,尽管他是一位教授证券投资学的专家。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或者是由于股票市场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使得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可能感到陌生。
在1992年的中国,股票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许多投资者和学者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这句话可能暗示了以下几种情况:
1. "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作为教授,作者可能在理论层面有丰富的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股票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可能让他感到陌生。
2. "市场变化的快速性":1992年的中国股市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市场的变化非常快,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可能难以跟上市场的步伐。
3. "个人经验的缺乏":作者可能缺乏实际操作股票市场的经验,这导致他在实际操作中感到不熟悉。
4. "专业领域的局限性":虽然作者在证券投资学领域有专业知识,但股票市场涉及多个领域,如宏观经济、行业分析、公司基本面等,可能需要更广泛的知识和经验。
总之,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在1992年对于股票市场操作的陌生感,同时也暗示了当时中国股市的发展状况和专业人士面临的挑战。
相关内容:
1992年进入中国A股市场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市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整体交易环境相对比较狭窄。1992年进入股市的时候,所有的开户交易、委托,甚至对股票行情的了解都只能够在券商的营业大厅里面完成。
当时了解股票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几大证券报,另外就是通过股票收音机来获得非常有限的股票相关的信息。当时投资者的收入都还不高,我1992年进入股市大概就是两三万块钱。
1992年的时候,股市里面的股票数量非常少,投资的人数少,投资的资产也比较小,是中国股市的起步初期,处在非常简陋的状态。
我在武汉,当时最早交易的几只股票基本上都是湖北的,对其他地区的股票不了解,也无从了解,几乎没有太多的信息通道去了解这些挂牌的公司,除了纸质的媒介。当时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讲,基本上没有可以利用的互联网。
比如武汉的鄂武商,另外像湖北的沙隆达、活力28,这是湖北省早期上市的一批股票。
从1992年算起,我进入中国股市有28年的时间。在中国股市一路成长,对我们的市场,我充满信心、充满感情。我相信未来的中国股市会越来越好,投资人有着越来越美好的未来。
【大事记】
1992年:中国股市开始被纳入统一监管框架
2月25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启用电脑自动撮合竞价系统,一改之前只能由证券营业部柜台人员接受申请单后电话通知红马甲
5月2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全面放开股价,实行自由竞价交易,股票压抑已久的能量在瞬间被释放,指数大涨
10月4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A股分类指数
10月19日,深圳宝安公司发行认股权证,成为首家发行权证的上市公司
10月26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监会成立,开始统一监管股市
11月20日,深圳证券交易所首家异地上市公司——武汉商场上市,成为中国商业第一股
12月24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率先对A股和基金推出了“T+0”交易制度
审稿:刘峥
记者:蔡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