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一哥”锦波生物突发暴跌超11%,市值蒸发500亿,辉煌瞬间成“昙花一现”

北交所“一哥”锦波生物突发暴跌超11%,市值蒸发500亿,辉煌瞬间成“昙花一现”"/

锦波生物作为北交所的“一哥”,近期股价突然暴跌超过11%,这一情况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对于其500亿市值的“昙花一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市场情绪:近期,A股市场整体波动较大,投资者情绪较为谨慎。在这种情况下,锦波生物股价的暴跌可能与市场情绪有关,投资者对该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担忧导致股价下跌。
2. 公司基本面:锦波生物是一家从事生物制药的企业,近年来业绩表现良好。然而,在股价暴跌的背后,可能存在一些负面因素,如业绩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政策调整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产生担忧。
3. 技术面:从技术面来看,锦波生物股价在近期形成了一个明显的顶部形态,随后出现暴跌。这表明,部分投资者可能已经对该公司股价进行了获利了结,从而导致了股价的下跌。
4. 机构动向:机构投资者在股市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如果近期有机构对锦波生物进行了减持,可能会对股价产生较大影响。
综上所述,锦波生物股价暴跌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其500亿市值的“昙花一现”,投资者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公司基本面:关注锦波生物的业绩表现、行业竞争、政策环境等因素,以判断其未来发展前景。
2. 市场情绪:关注市场整体走势和投资者情绪,以判断股价是否

相关内容:

最新消息,昨日刚突破500亿市值的北交所“一哥”锦波生物,突然崩盘了!截至今日中午收盘,锦波生物暴跌11.34%,市值为453亿元!

今年以来,“胶原蛋白女王”锦波生物火了,碾压茅台的高毛利率背后,藏着怎样的财富密码?

股价今年年内一度暴涨170%,上市两年翻了10倍。

公司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独家垄断,能否守住92%的暴利神话?

当创始人家族开始大举套现、机构大举减持,千万资金33%折价抛售,是泡沫狂欢的尽头吗?

玻尿酸大战的惨烈故事,会在胶原蛋白赛道重演吗?价值线今日带你揭秘医美新贵的高光与隐忧。

北交所“一哥”涨疯了,凭什么?

锦波生物(832982)今年真是涨疯了。

1月:+8.42%;

2月:+1.28%;

3月:+32.23%;

4月:+41.73%;

截至昨日收盘,年内涨幅170%,收报577.50元/股,市值突破500亿元,成为北交所“一哥”,遥遥领先第二名、市值260亿的贝特瑞。

2023年7月20日,公司在北京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上市时股价大概在100元左右,上市之后不久就迎来了一波翻倍上涨,2024年全年以震荡回调为主,真正突破的第二波上涨是始于今年的3月份。

从上市发行价开始算,股价翻了超过10倍!锦波生物凭啥这么猛?

不难发现,公司最大的看点是其主要产品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是首个可用于注射的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原材料,完成了在重组胶原蛋白领域0-1的突破。

在玻尿酸公司五花八门,产品供应过剩的同时,“有证的”重组胶原蛋白公司却很稀缺。

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重组胶原蛋白注射剂若用于真皮层填充或组织修复,需通过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三类械证)审批。

三类械证是医疗器械的最高风险等级认证,适用于植入人体、支持维持生命、具有较高潜在危险的产品。例如人工心脏瓣膜、血管支架、重组胶原蛋白注射剂等。

三类械证有着最高准入门槛,因此审批周期长(通常为3-8年),技术壁垒高。有三类械证的公司,代表了产品在安全性、有效性和创新性上具备优势。

截至目前,锦波生物已获批三张重组胶原蛋白三类械证,分别是:2021年获批冻干纤维三类械证、2023年获批溶液三类械证、2025年4月获批凝胶三类械证。

至2024年底,境内医疗器械“胶原蛋白”注册产品超800个,但只有锦波生物实现了三类械证的突破。

也就是说,三类械证的独家拥有权,是锦波生物最强护城河。

护城河的背后是超高的毛利率,2024年锦波生物的销售毛利率高达92.02%,超过2024年贵州茅台91.93%的毛利率。

同时,这两年的业绩成长的确非常亮眼:

2024年,锦波生物实现营收14.43亿元,同比增长84.92%,归母净利润7.3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44.27%;扣非归母净利润7.1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49.15%。

2025年第一季度,锦波生物实现营收3.66亿元,同比增长62.51%;归母净利润1.69亿元,同比增长66.25%;扣非归母净利润1.67亿元,同比增长70.92%。

掌门人是“何方女神”?

高速发展的锦波生物背后,站着一位低调却强悍的女科学家——杨霞。

时间回到2008年,一个偶然的发现让她意识到:中国医美行业依赖的动物源胶原蛋白存在先天缺陷,而人源化胶原蛋白的研发仍是一片空白。这个发现,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也改写了中国生物材料产业的发展史。

当时的杨霞已是备受尊敬的医学教授,但她毅然选择了一条充满风险的道路。

"辞职创业时,同事们都觉得我疯了。"回忆起当初的决定,杨霞笑着说。她卖掉了房产,组建了一支不足十人的研发团队,在太原高新区租下一间简陋的实验室,开始了漫长的科研攻关。

最初的三年是最艰难的岁月。团队需要从上百万个可能性中筛选出Ⅲ型胶原蛋白的核心功能区,失败成了家常便饭。"有时连续工作48小时,换来的只是一堆无用的数据。"杨霞的助手回忆道。资金链几度濒临断裂,最困难时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但杨霞始终拒绝外部资本的介入:"我们不能为了短期利益牺牲研发主导权。"

2016年,历经数万次实验后,团队终于成功合成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

这项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让中国在该领域实现了对国际巨头的弯道超车。"当第一支冻干纤维样品通过检测时,所有人都哭了。"杨霞说。与传统动物源产品相比,新产品的生物相容性提升90%,组织修复效果显著增强。

然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是另一场硬仗。为了建立生产线,杨霞亲自跑遍全国考察设备;为通过药监审批,团队连续三个月吃住在实验室。2018年,产品终于获批上市,当年即实现营收突破1亿元。

如今,锦波生物已成长为行业龙头。受益于股价暴涨,锦波生物创始人杨霞的身家水涨船高。

作为锦波生物的第一大股东与实控人,杨霞持有公司58.89%的股份,2025年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杨霞以115亿元身家排名第2295位,成功问鼎“山西女首富”。(最新身价更是超过了这个数字)

但杨霞依然保持着科研人员的本色。每天清晨,她都会先到实验室查看最新数据;公司15%的营收持续投入研发,建成了国内最大的人源胶原蛋白数据库。"我们储备了未来5-10年的技术路线。"杨霞透露,下一代可注射型胶原蛋白已进入临床阶段。

从大学教授到上市公司掌门人,杨霞用十五年时间证明:在中国,科学家也能成为卓越的企业家。她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创业传奇,更展现了中国原创科技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完整路径。正如她常对团队说的:"创新没有终点,我们永远在创业的路上。"

有大资金开始减仓,

要警惕泡沫风险了吗?

不好的消息也传来,创始人家族已经开始减持套现。

据一季报显示,锦波生物第二大股东为任先炜,据招股书,任先炜与杨霞育有一女,但并未披露目前双方是否为配偶关系。

目前,任先炜的哥哥任先亮、任先亮的妻子刘丽萍同样位列锦波生物前十大股东之列。今年一季度,公司前十大股东中多数股东进行了减持。其中,任先炜减持57.57万股,刘丽萍减持16.78万股,粗略计算,二人合计套现金额在1.54亿元至2.23亿元之间。

此外,景顺长城成长之星A持仓数量在一季度减少26.37%,期末跌出锦波生物前十大流通股股东队列。同期,楹至强债3号减持14万股,下降为第十大股东。

5月19日,锦波生物发生了1笔大宗交易,总成交3万股,成交金额1050万元,成交价350.00元。这跟当日收盘报价528.72元相比,折价率高达33.80%!

也就是说,有大资金在利用大宗交易平台,在高位疯狂抛售锦波生物,宁可比收盘价低三分之一以上,也要坚决卖掉!

在经过大幅上涨后,锦波生物的估值真的不低了,这或许是原始股东、机构减持的主要原因。从同业水平来看,目前锦波生物的PE(TTM)超过60倍,同期爱美客、巨子生物分别为27倍、38倍。

券商整体对公司2025、2026业绩预测,大致在15-18亿元左右,算得上很乐观了。现在的估值来看,远期业绩成长也兑现了。

另外还要关注到的是,尽管现阶段由于行业渗透率低、叠加垄断注册证,毛利率和净利率堪比茅台,但是竞争也随之而来。

巨子生物、创健医疗等同行公司都在申请重组胶原蛋白三类器械,且都是深耕市场多年,一旦获批的话,不排除价格战的可能。除此之外,丸美股份、聚源生物、华熙生物等企业也跃跃欲试。

在A股,大幅上涨后更大概率是意味着巨大风险。

有市场人士评价称,从公司角度来说,胶原蛋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且自己又拥有先发优势,无论是技术还是品牌、产品层面都保持领先,未来方兴未艾。但是,从资本市场角度来说,一旦业绩增速下滑,市场竞争趋于恶化,就会面临杀估值风险,股价可能在短期内暴跌。

在A股,没有永远的热点,也没有永远“小甜甜”,一旦抱团松动,资金便会四散开来。

锦波生物的故事,是科学家创业的励志样本,也是资本市场对“硬科技”的追捧缩影。但泡沫与价值往往一线之隔,投资者需冷静掂量:“这是下一个爱美客,还是下一个华大基因?

本文源自价值线

发布于 2025-05-28 12:18
收藏
1
上一篇:新客户开户福利大揭秘,这些惊喜等你来享! 下一篇:多家券商解除限制,游戏驿站盘前交易狂飙超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