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人血泪教训,收益低≠稳?固收类产品真的不亏本吗?

6000人血泪教训,收益低≠稳?固收类产品真的不亏本吗?"/

收益低的理财产品并不一定稳定,而固收类理财产品也不一定保证不亏损。以下是一些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析:
1. 收益低的理财产品不一定稳: - 低收益理财产品可能存在以下风险: a. 流动性风险:部分低收益理财产品可能存在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投资者可能难以在需要时变现。 b. 市场风险:即使收益较低,市场波动也可能导致理财产品净值下跌。 c. 管理风险:理财产品的管理团队可能存在管理不善的问题,导致收益不达预期。
2. 固收类理财产品不一定不亏损: - 固收类理财产品通常指的是投资于固定收益类资产的理财产品,如债券、货币市场基金等。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固收类理财产品亏损的因素: a. 利率风险: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固收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可能下降,导致投资者亏损。 b. 信用风险:固收类理财产品投资于信用等级较低的债券时,可能面临信用风险,导致债券违约,投资者遭受损失。 c. 通货膨胀风险:当通货膨胀率高于固收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时,实际收益可能为负。
以下是一个关于6000人教训的案例: 2018年,我国一家知名互联网金融平台推出了“XX宝”固收类理财产品。该产品承诺年化收益率6%,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购买。然而,在2019年,该平台因涉嫌非法

相关内容:

昨天网爆招商银行APP里有两只理财产品,均出现亏损!


迦南打开招商银行APP,找到了这款名为“代销季季开1号”的理财产品。目前显示近1月年化-4.42%,共有6002人次购买。买的这些人都处于浮亏状态。

点开招银理财的详情,我们看到这么一段话:

本产品为代销产品,产品管理机构为招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招银理财”),招商银行为本产品代理销售机构。招银理财是招商银行一级全资子公司,其前身是招商银行总行资产管理部。……

嗯,就是老子代理儿子的产品,老子只是管销售,儿子来管理产品。

风险评级R2,产品每三个月开放一次。“100%主投固收类资产,不参与股市”。


平时看到这样的描述,你是不是也以为这个产品比较稳了?

看看产品介绍中怎么描述的:

本理财计划的收益特征为非保本浮动收益,不保障本金且不保证理财收益,投资者可能会因市场变动等而蒙受损失且不设止损点。


自从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之后,银行的理财产品大多都有这样的描述。但是我们一般人看到高收益,可能对应高风险,可是没想到低收益还是要对应高风险啊,何况这是固定收益类的产品啊,R2的风险,已经是最常见的低风险了。


顺带讲讲按照风险等级来分类,银行理财产品一般可以分为R1~R5五档,风险等级由低到高。R1级风险极低,一般至少保证本金,R2级风险较低,一般是相对安全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R3级以上风险逐渐升高。


我们再扒一扒产品说明,看看投资方向和范围:

固定收益类资产 不低于80%

1.标准化债权资产 不低于60%
其中:高流动性资产 不低于5%
2.非标准化债权资产0%-40%
衍生金融工具(以保证金计)0%-5%

嗯,问题应该就出在这债权资产上,4月底5月以来,债市就一直“跌跌不休”,债券型基金也普遍回撤。所以从成立时间来看,那么成立之后遇上债市下跌,净值破零也就很正常了。

不过,-4.42%按照年化的算法,其实只是近一个月亏损0.33%


你以为买了个稳健型的理财产品,其实买了个债券基金!

很多人觉得股票风险大,债券比较稳健这其实是误解。近几年很多上市公司的财务都炸雷了,相关债券动辄跌幅70-80%,风险不比股票小,甚至更大。比如今年年初康美药业24亿债券违约。


迦南再来扒一扒这些年各知名金融机构理财爆出亏损的:

  • 2007年魏女士购买某信银行一款“代客境外理财2号”的产品,三年浮亏近40%
  • 2011年某安银行一款理财产品巨亏33%
  • 2012年某打银行某理财产品巨亏95%
  • 2015年某京银行“低风险”产品亏损15%,上百人维权
  • 2019年宁波的某大户买了某泰证券代销的5.5亿债券产品,结果本金无法兑付
  • 2019年某信信托项目大面积逾期兑付超过200亿
  • 2020年4月某行原油宝爆仓巨亏……


所以,广大投资者一定要擦亮眼睛,面对银行工作人员谆谆善诱的劝说(hu you)时,一定要多一分清醒,看清楚合同,看清楚投资方向,管理人,对应的风险,收益等等。不要再相信所谓的银行背书了!银行也只是一个盈利性的商业机构而已!


迦南千辛万苦,耗时数天,分析、对比选出来的基金,比这些理财产品靠谱多了!


迦南最后提醒,目前市场对债市后期普遍持不乐观的态度,投资相关产品需谨慎。

发布于 2025-06-05 15:35
收藏
1
上一篇:银行固收类净值型理财,将持续面临浮亏风险吗? 下一篇:固定收益银行理财为何也能亏损?理财亏损时代来临,投资者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