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位预测全掀翻,券商研究所预测能力遭质疑,难道是在进行神秘算命?
点位预测在证券市场中一直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话题。券商研究所对点位进行预测通常是基于多种分析,包括宏观经济数据、行业趋势、公司基本面分析、技术分析等。以下是一些关于这个问题的考虑:
1. "复杂性":股市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市场情绪、国际形势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股市的走势非常复杂。
2. "预测的不确定性":即使是最专业的分析师,也无法完全准确预测股市的走势。股市的波动性很大,任何预测都存在不确定性。
3. "研究方法":券商研究所的预测通常是基于严谨的研究方法,但市场环境的变化可能会迅速改变预测的准确性。
4. "市场预期":券商的点位预测也会受到市场预期的影响,有时候他们的预测可能是为了引导市场预期,从而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5. "算命比喻":将券商研究所的点位预测比喻为“算命”可能有些夸张。尽管预测存在不确定性,但券商研究所的预测并非完全基于迷信,而是基于专业知识和数据分析。
6. "风险管理":即使预测不准确,投资者也可以通过风险管理来降低风险,比如分散投资、设置止损点等。
总之,券商研究所的点位预测并不是“算命”,而是一种基于市场分析的专业服务。投资者应该理性看待这些预测,并结合自己的投资策略和风险承受能力做出决策。同时,市场的不确定性也提醒投资者保持警惕,不要过度依赖任何
相关内容:
本文为【港股挖掘机】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文 | 范范
时光如梭,2016年第一个月份完整逝去。开年第一个月,各大券商研究机构就被“啪啪”打脸——不足一月,他们关于今年A股点位预测就被全部掀翻,尴尬满地。
事实上,券商研究所似乎已经习惯“被打脸”,甚至被市场戏谑为“反向指标”。更有国外机构研究显示,金融专业人士的预测准确度,还不如猴子扔飞镖“靠谱”。
“港股挖掘机”禁不住来一发问,券商的研究大师们,你们是靠算命过生活的吗?
不足一月,券商点位预测全掀翻
对中国资本市场而言,2016开年之月大事不断,匆匆上马的A股熔断机制“头七”阵亡,大盘指数从月初的3536一路狂泻,月末定格在2737,重挫近1/4。其中,上证指数一度泻至2638,击穿无数“婴儿底”,可谓血雨腥风、哀嚎遍地。
这轮惨叫声,不仅出自损失惨重的股民投资者,还出自一向自诩“专业”的券商研究群体。站在2月的第一天,智通财经网梳理回顾了各大券商之前出炉的2016年策略报告,券商被打脸的“啪啪”声立马在耳边响起,久久不能散去。
从各大券商的年度策略报告来看,申万宏源相对“豪迈”,其预测2016年沪指最高点位将达4750点,最低点位是3050。比较保守的是广发证券,其认为2016年沪指运行的下限点位是2890点,这是唯一给出3000点以下点位预测的券商。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即使已经相对“保守谨慎”,广发证券预测的下线点位早在1月14日就被击穿,其他“豪迈”券商的脸更被打得“啪啪”响。
或许,正是害怕被打脸,出于严(xin)谨(xu)的考虑,同往年相比,2016年券商在指数点位的预测上已趋于谨慎,部分券商甚至不再预测点位,也不再推荐年度金股。有券商高层在私下交流时表示,今年证券行业太过动荡, 各家研究所神经高度紧绷,就怕有出位的言论公之于众,一些策略会甚至连媒体都被拒之门外,大有草木皆兵之感。
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下,一些不自信的券商推荐的主题行业,几乎囊括了所有重点板块,大有“要上天”的气势,与算命先生的万金油预言颇为神似。
擅长“空多秒转”的变脸大法
不光预测时像算命瞎子靠掐指“神侃”,券商研究所们还有另一项技能——擅长“多转空”、“空转多”的变脸大法。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各家券商为了年终策略大花心思,但几乎每年年末都有投资者发现不少券商的预测几乎成为市场反向指标,押对行情的只是少数。一旦市场有诸多变量超出预期,几乎所有的券商都可能“脸不红心不跳”推翻之前的策略。
“港挖”带领大家温习下去年的市场行情,以见证券商大师们卓越的“变色龙”特性。2015年初,A股在悄无声息期间迎来了上涨,随之市场人气不断聚集,券商“砖家”开始不断给上涨制造所谓的理论和认知基础。当指数站上3000、4000、5000后,就不断有所谓的各种上涨理论从多家券商嘴中喷出, 并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并由“共识”吸引新的“共识”资金进入市场,形成股市的自我循环。
再到后来,改革牛成为话语中心,改革牛-经济牛-市场牛,似乎成为不可置疑的上涨逻辑,甚至有不少券商研究员豪迈地喊出“一万点不是梦”,可谓振聋发聩,吸引无数“新韭菜”跑步进入绞肉机般的市场。
然而,残酷的现实再次给予这些大师当头一棒,“无形的手”狠狠地将市场打回原形。在6月12日大盘创下5178高点后,牛市到达顶点,随后快速转熊,市场一路狂泄,引发股灾。至2015年年末,沪指最终收于3539点。
当市场已彻底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基础,“万点梦”已经不能用梦来形容,而是成为大时代中的一个笑话。面对突然而至的“牛转熊”,很多券商研究所话锋也为之一转,开始论证转型艰难、增长乏力等熊市基础。
至此,吊诡的情节得以完美演绎。半年时间内,经济基本面没有出现重大变化,但券商大师们看待市场的角度全变了,话语体系从改革牛、无风险利率下行变成了中等收入陷阱和转型失败,共识逐渐扭转。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新共识的制造者,就是半年前高喊“一万点不是梦”的那群人。即使如国泰君安宏观“头牌”任泽平者,也难以逃脱自相矛盾以及“万金油预言”的尴尬,真是不容易啊。
所谓专家预测,不如猴子扔飞镖
曾有统计发现,不少券商研报评级成为投资的逆向指标。被券商评级为“买入”、 “强烈推荐”等个股在推荐后,远远跑不赢同期的上证指数;相反,被评为“卖出”的个股,却大幅跑赢同期上证指数。在该统计覆盖的12587份报告中,有3777份报告成为这样的反向指标,占报告总数的30%。
另据某机构统计券商的策略报告准确度显示,在2014年,无论是预测点位还是推荐金股,大部分券商准确率不高,其中有56%的券商在大盘点位上预测出错,而发布金股的11家券商中,失误率普遍在20%以上,其中某大型券商因为47.05%的荐股失误率获评“最不靠谱券商”。而在2015年,26家券商推荐的不少带中字头蓝筹股表现也令人失望。
著名财经媒体人水皮发文指出,现在回过头去看,那么多券商中,方向判断正确的不过占十分之一左右。“可笑的是在年末一片欢呼声中,券商一致看多,但是年初行情暴跌,马上有人跳出来说牛市结束了,脸变得比翻书的速度还快,让人无语。”
写完上述结论后,水皮老师还犀利地表示,“尽管这么写有点不厚道,甚至有点刻薄,但水皮依然要指出这个圈子里面都心知肚明的规律,那就是绝大多数的券商所做的年度预测都是错误的,或者是方向完全搞反,或者是涨跌幅度差距甚大,大到几乎颠倒的程度”。
券商研究系统何以陷入如此境地?华南某券商研究所一位负责人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业本身出现问题,在“研究换分仓”制度的限制下,研究员间的竞争激烈,研究报告出现产能过剩。
一项针对40位券商分析师的调查问卷显示,接近9成受访者在看待卖方分析师与基金等机构客户、研究对象的关系时认为,分仓佣金、派点的考核方式可能会影响分析师的研究;有近五成分析师认为研究所的考核体制不甚合理,不适合深入研究和价值挖掘的文化形成。
一位在股海沉浮10多年的投资者总结说,“好的报告和分析肯定有,一些有关产业深度情况或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情况是由券商研究报告提供,质量不错,但对于他们的主观预测或推断的结论,可以忽略不计。”
实际上,对券商研究策略的看淡不仅来自买方,券商的自黑也越来越多。同一券商内部,甚至会出现两个分析师对行情判断“相互打架”的情况。
一位明星分析师在进行主题演讲时,每每涉及结论便异常谨慎,总不忘加上“拍脑袋”的假设,甚至调侃起“掐指算命”的玩笑。在很多分析师看来,写出一份有说服力的研究报告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关注诸多定量才能得出结论,而随时变化的世界让研究报告 的准确率大打折扣。
对此问题进行了20年研究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泰特洛克有如下名言:所谓金融专家的预测,还不如猴子扔飞镖。
一项研究调查了瑞典84名共同基金经理以及他们本人的财务状况。研究结果令人吃惊——没有证据表明,这些金融专家在投资方面的表现优于与他们年龄、收入和教育背景相仿的其他人士。他们甚至因一些广为人知的行为倾向而遭受损失,例如持有下跌股票和交易。
参与该项研究的密歇根州立大学副教授安德烈·西蒙诺夫说,研究表明,与其出高价让共同基金经理打理投资,普通投资者自己管理股票投资可能会获得更好收益。
面对预测失误,海通证券姜超团队曾发文反(dao)思(qian)称,“每次A股暴跌,都会为中国股民财富的巨额毁灭感到心痛,今年我们没有能力预言行情反转,但还是想再写一碗心灵鸡汤,抚慰大家受伤的心灵!”
说到底,股海沉浮,券商研报仅供参考,最终靠的还是自己强大的内心,“战胜贪婪和恐惧”,方能跑赢大市,笑看市场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