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特别国债发行计划揭晓,重点涵盖这些新兴领域布局

下半年特别国债发行计划揭晓,重点涵盖这些新兴领域布局"/

2023年下半年特别国债的发行计划可能涵盖以下新领域:
1. "新型城镇化建设":用于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建设。
2. "乡村振兴战略":用于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农村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
3. "绿色发展":用于支持能源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技术发展等领域。
4. "科技创新":用于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
5. "区域协调发展":用于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
6.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用于支持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7. "民生保障":用于支持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领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8. "国有企业改革":用于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发行计划会根据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和财政政策导向进行调整。以上仅为可能涵盖的新领域,具体发行计划以官方公布为准。

相关内容:

6月30日,财政部办公厅公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关键期限国债、短期国债、储蓄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有关安排。本文将结合财政部等相关部门的政策动态,从发行计划、投向领域、申报规范、实施成效等维度,对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进行全面深度解读。

一、下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计划:规模7450亿,发行再度加快!

2025年我国超长期特别国债拟发行规模达1.3万亿元,较2024年增加3000亿元,这一规模的扩大充分彰显了其在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从资金的整体分配来看,1.3万亿元有着明确的去向。其中8000亿元用于支持“两重”项目建设,即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另外5000亿元投入到“两新”政策中,具体为3000亿元用于消费品以旧换新(较2024年增加1500亿元),2000亿元用于设备更新(较上年增加500亿元),“两新”政策资金的增加,将为相关领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发行进度上,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于4月24日启动,比2024年提前约三周。上半年已完成5550亿元的发行额度,占全年额度的42.69%,其中包含20年、30年、50年期各一只,分别发行1500亿、3550亿、500亿元,整体推进态势良好。

根据财政部6月30日最新发布的三季度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计划,三季度将新发行1只20年期、2只30年期特别国债。7月14日为下半年首个超长特别国债发行日,当日将有1只20年期、1只30年期特别国债首发。包括首发和续发在内,三季度共有11期超长特别国债在10个工作日发行,7月、8月、9月分别有2天、4天、4天。


值得注意的是,与4月最初公布的2025年特别国债发行计划相比,最新的三季度发行计划有所调整。原定于7月24日发行的今年第二只20年期特别国债被提前10天至7月14日;9月有4期特别国债的续发,较原定计划全部提前一周。

经济学家分析认为,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整体发行进度明显快于去年同期,且“以旧换新”的占比颇高。鉴于“两新”政策效果显著,预计下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进度还将加快,并侧重存量资金的落实。

(资料来源:财政部,财联社整理)

二、资金投向领域拓展:“两重”“两新”升级扩容

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投向领域较2024年有了显著调整,“两重”“两新”项目在支持范围上均有拓展,更精准地服务于经济发展需求。

(一)“两重”项目:细化支持,广泛覆盖

“两重”项目在原有八方面17项重点任务基础上,支持方向更加细致多元。除继续支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高等教育提质升级等重点任务外,还将水利支持范围拓展至全国大中型灌区、大中型引调水工程、重点都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等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同时,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

这些调整旨在推动基础设施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二)“两新”项目:扩大更新,助力升级

“两新”项目的设备更新支持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工业、环境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物流、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更新以及回收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将支持范围扩大到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能源电力、老旧电梯等领域设备更新以及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和安全改造等领域。助力各行业设备升级与产业结构优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具体可咨询当地有关部门)

三、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申报注意事项

1、“两重”方面:

所有申报项目的建设内容不得含有房地产开发、楼堂馆所建设,以及国家政策限制或禁止性内容。

(1)新开工项目

  • 具备一定前期工作基础,已完成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优先支持已办理完毕项目用地、环评、用能等各项手续的项目。
  • 除少数关键领域加力支持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等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错位安排。

(2)在建项目

  • 手续齐全,能够在2025年形成较大的实物工作量。
  • 除交通、水利等领域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的项目,已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的项目,以及《“两重”行动方案》直接明确的项目和工程外:主体开工时间在2023年1月1日之后,投资额1亿元以上,投资完成额未超过80%。
  • 对已安排2024年及以前年度中央预算内投资或2023年增发国债的在建项目(开工时间2024年12月31日及以前),各类资金安排总额不得超过所属领域最高支持比例。
  • 对已安排2024年及以前年度中央预算内投资,但截至2024年12月31日仍未开工的项目,不得安排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

2、“两新”方面:

所有申报项目的建设内容不得含有房地产开发、楼堂馆所建设,以及国家政策限制或禁止性内容。

(1)申报条件

申报项目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投资管理的各种规定,需要履行审批(核准、备案)、城乡规划、用地(用海)审批、环评、节能审查的项目,申报前应完成相关前期手续办理。对完成审批(核准、备案),急需支持但缺乏部分手续的项目,应按权限由各级人民政府或有关行业部门出具开工前完成相关手续办理的书面承诺函,并附各项前期工作完成时间表和责任人,确保项目合法合规建设,能够在2025年底前开工并形成较大实物工作量。

(2)资金使用

项目资金拼盘应完整闭合,项目各渠道资金相加应等于总投资,且资金结构应相对合理。各渠道资金应有相应证明,地方财政性建设资金由当地政府或财政部门出具资金能够到位的承诺函,并明确是否增加地方政府债务;企业自有资金应提供银行存款等证明材料。

(3)项目遴选

已经获得中央财政投资或其他部门支持的项目原则上不得重复申报,已经申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其他领域或国家其他部门相关资金支持的项目不得多头申报。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或安全生产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单位的项目不得申报。

四、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申报注意事项

1、加强前期工作准备,提高项目成熟度

加快前期推进,保障项目成熟度:对未开工项目,项目单位要深入核实各类要素保障情况。政府投资项目按照初设批复深度要求进行督导,对土地、环评、资金等关键要素保障事项逐一梳理确认,确保项目前期工作扎实到位。比如,在实际工作推进中,“两重”项目申报至少要达到初步设计的深度甚至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才有一定竞争力,“两新”项目要达到招采流程或者签订设备购买合同等要求才能提高通过率。

2、注意申报要求变化,保障项目契合度

遴选项目时要注意申报要求变化,比如2025年的超长期国债项目都要求在2025年底前能开工建设,并形成一定的实物工作量,2025年无法开工的项目非必要不要填报。此外,大部分“两重”领域的项目要求总投资1亿元以上,投资额较小的项目建议申报其他口径的资金或者将同类项目整合包装后统一申报;“两新”领域的项目今年对投资的要求大多数降低到2000万以上,而文旅、粮油加工等领域的“两新”项目投资门槛要求1000万以上,大大降低了申报难度,符合要求的相关单位和企业建议积极申报。

3、提升申报工作效率,抓住申报窗口期

2025年超长期国债申报时间紧、要求高。各项目主体要选择专业的咨询公司,并与咨询公司、职能部门、发改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交流项目进展情况,共同协商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实现预期目标。

五、政策实施成效与未来规划:“两新”项目落地见效

超长期特别国债以及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作为2025年政府和城投平台的资金风口,其中超长期特别国债主要支持“两重”、“两新”领域,且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后续工作也有明确规划,将持续推动政策红利释放。

(一)设备更新:资金到位,管理加强

设备更新方面,2000亿元支持资金中,第1批约1730亿元资金,已按照“地方审核、国家复核”的原则,安排到16个领域约7500个项目,第2批资金正在同步开展项目审核筛选。随着资金的逐步到位和管理的持续加强,将有效推动各领域设备升级换代。

(二)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下达,机制完善

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力度为3000亿元,前2批共1620亿元资金已按计划分别于1月、4月下达。同时,把地方资金使用情况作为重要因素,对去年多支出的地区进行了倾斜支持。此外,还将协调有关方面,坚持更加注重“时序性”和“均衡性”的原则,分领域制定落实到每月、每周的“国补”资金使用计划,保障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全年有序实施,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

发布于 2025-07-04 19:03
收藏
1
上一篇:80后必看,精选20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投资新风向 下一篇:开卖当日售罄!第二批超长期特别国债再现“火爆”抢购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