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答卷】2024,福泉新型工业化迈向未来——“三板斧”战略引领新突破

【福泉答卷】2024,福泉新型工业化迈向未来——“三板斧”战略引领新突破"/

2024年,福泉市在新型工业化方面将采取以下“三板斧”战略:
一、强化产业链建设
1. 优化产业结构:福泉市将围绕现有优势产业,如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加大产业链延伸和拓展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 加强产业链协同: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人才引进等方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3. 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二、推进数字化转型
1. 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加快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2. 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鼓励企业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3. 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业态,推动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等产业发展,提升数字经济比重。
三、打造创新生态
1.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托现有科研院所、企业等资源,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 引进高端人才: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引进等方式,吸引一批高端人才来福泉创新创业,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通过实施以上“三板斧”战略,福泉市将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相关内容:

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回望2023,对福泉经济社会发展来讲,可谓是挑战多多、困难重重。一路走来,有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

如何破局?福泉依靠磷,不惟磷,紧紧抓住新型工业化这个“牛鼻子”,得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书写了强富美新福泉的新篇章。

实现强富美新福泉,其时已至,其势已成。2024年,将是福泉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积厚成势、奠定胜势的关键之年。

黔中风云起,福泉自奋蹄。

即日起,天眼新闻客户端开设【福泉答卷】专栏,聚焦福泉过去一年取得的经验和成效,展望福泉2024,敬请关注!

坚持“新型工业化为第一牵引”是福泉全体党员干部的共识,2023年,福泉市的工业在党员干部的实干中书写了新篇章,在全州、全省实现了惊艳亮相,2024年如何保持良好的势头再接再厉?1月20日,记者从福泉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获悉,今年,福泉将聚焦壮大实体经济,全力构建现代化工产业体系。

福泉市双龙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一角(福泉市委宣传部供图)

头板斧——持续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牵引,加快推动三大主导产业聚点成链、拓链成群,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改造升级磷及磷化工产业。坚持“富矿精开”,启动川恒、胜威“矿化一体”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哈麻冲、鸿达等6对煤矿“扩界提能”,穿岩洞地采部分、榜上磷矿等建成投产。英杰化工1万吨/年氟化钠等12个技改扩能项目建成投用,川东40万吨/年矿粉成球等13个项目加快建设,推动磷化工产业向精细化、绿色化发展。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全力推进裕能三期、盛屯二期、成都虹波、河南鸾航等项目建设,恒轩二期、磷化二期、厦钨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形成年产45万吨磷酸铁、30万吨磷酸铁锂、15万吨硫酸镍产能。推动裕能、盛屯、恒轩等企业满产达产,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出品量继续保持在全省“一核两区”前列,新能源产业完成产值170亿元以上,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生产基地。巩固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加快推进大花水电站、黔南抽水蓄能等项目建设,中节能光伏发电等项目建成投产,完成可再生能源装机58兆瓦,磷石膏综合利用持续保持“产消平衡”,园区“三废”实现高效循环利用。

二板斧——全力打造产业承载高地。修编完善黔南高新区总规、产规、控规等各类规划,加快推进园区改革和入园企业“能进能退”改革,园区亩均产值、税收分别提升至400万元、19万元以上,建成500亿级高新区。加快推进牛场至罗尾塘公路、双龙园区新增匝道口、220kV双龙变等9个项目建设,园区公共固废渣场一期、马场坪至双龙园区蒸汽供热等13个项目建成投用,新改扩建园区路网10公里以上,供电、供水能力分别提升至130万千瓦、19万方/天以上,持续降低园区企业生产成本。加快园区智慧化管控平台建设,完善园区安全管理机制,建成危化物流停车场、特勤消防站、医疗救护站等6个项目,园区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三板斧——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赋能。全面贯彻“六大科技战略行动”和向科技要产能专项行动,推进黔南高新区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建“新能源电池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与黔南师院共建“大学科技园”,争创国家级高新区。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研发经费投入达4.5亿元以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家、专精特新企业2家以上。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国试点园区建设,新增专利授权155件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完成12亿元以上,把科技创新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绍阳

编辑 何 广

二审 卢泰铭

三审 张发扬

发布于 2025-07-05 12:43
收藏
1
上一篇:揭秘券商软件选基神器,哪家平台免费推荐精选基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