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赚钱不收管理费”成理财产品新“玩法”,行业变革在即?
“不赚钱不收管理费”的理财产品“玩法”可能是指一些理财平台或产品推出的一种新的收费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只有当理财产品产生收益时,投资者才需要支付管理费用;如果没有产生收益,则无需支付管理费。
这种收费模式的变化可能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的:
1. "市场竞争加剧":随着理财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理财产品的增多,为了吸引投资者,理财平台可能会采取更加灵活的收费模式。
2. "投资者需求变化":投资者越来越注重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的稳定性,这种收费模式能够减少投资者的后顾之忧。
3. "政策引导":监管部门可能鼓励理财产品采取更加透明的收费方式,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4. "行业自律":理财行业为了树立良好的形象,可能会自发地推出更加合理的收费模式。
这种收费模式的变化可能会带来以下影响:
1. "理财产品透明度提高":投资者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产品的收益和费用情况。
2. "理财产品风险控制":为了确保产生收益,理财产品可能会更加注重风险控制。
3. "投资者选择更加多样":这种收费模式可能会吸引更多投资者选择理财产品。
4. "理财平台运营成本增加":由于不赚钱不收管理费,理财平台可能会面临运营成本增加的压力。
总的来说,理财产品“不赚钱不收管理费”的“玩法”变化,对于投资者和理财平台来说,都是一次积极的探索和尝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
相关内容:
近日,一只“不赚钱不收管理费”的银行理财产品受到市场关注。5月29日,记者登录招行App查询发现,其推出的一款R5级(高风险)的权益类产品,当该产品净值低于1元时,将停止收取投资管理费,直至净值恢复至1元。有业内人士提醒,“破净”暂停收取投资管理费,并不意味该产品完全不收费,且权益类理财产品的风险高,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高且有一定投资经验的投资者。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楚涵
“破净”暂停收取投资管理费
并不意味该产品完全不收费
5月29日,记者登录招行App查询发现,招卓价值精选权益类理财计划产品说明书显示,如产品当日累计净值低于1.00元(不含)时,管理人将从下一自然日起暂停收取固定投资管理费。直至产品累计净值高于1.00元(含)后,管理人恢复收取理财计划固定投资管理费,固定投资管理费率1.50%/年。同时,托管人对理财计划收取托管费,托管费率0.08%/年。
这意味着,当该产品净值低于1元时,招银理财将停止收取投资管理费,直至净值恢复至1元。
“这种收费方式打破了公募理财产品收取固定管理费的模式,是一种宣传获客方法,可以增强客户体验,同时也体现出理财公司对自身资管能力及未来权益类市场的信心。”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说。
“‘破净’暂停收取投资管理费并不意味该产品完全不收费。”有业内人士指出。记者从招银理财推出的这款产品说明书中发现,客户在投资该产品时,还需支付0.08%/年的托管费。客户认购金额小于100万元,需支付1.20%的认购费;认购金额大于等于100万元,需支付1000元的认购费。而在开放日投资者可以多次申购本理财计划,申购费按每笔申购申请单独计算;若份额持有期限不满180天,还将面临产品赎回费。
除费用外,该产品介绍中显示,此产品为R5级(高风险)的权益类产品,发行规模上限15亿元,首次投资最低金额为100元,成立后有6个月封闭期。从销售情况来看,产品介绍界面显示,有537人次购买。
从该产品的投资方向来看,招卓精选80%~95%资金投资于权益资产,其余资金至少5%投向固定收益资产,选取中证高股息(930838.CSI)×45%+港股通高股息(930914.CSI)×45%+上证国债指数(000012.SH)×10%作为该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
刘银平表示,权益类理财产品的风险高,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高且有一定投资经验的投资者,购买此类产品需要关注资管机构的投研水平、过去同类产品的历史业绩、产品的收费标准等情况。
银行理财已经公募基金化
预计二、三季度理财规模将明显增长
招银理财此举会否引发“鲶鱼效应”?“此举也是市场激烈竞争的反映。”某银行业资深人士表示,近年来,金融市场波动加剧,部分理财产品净值波动较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预计后续仍有不少机构和产品跟进。
“未来理财公司的产品费率可能会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不同时期、不同产品的收费模式会有一定差异,浮动管理费将越来越常见。”刘银平说。
“当前,银行理财监管要求与公募基金的差距已经大幅缩窄,银行理财已经公募基金化。”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分析,银行理财真净值时代,旧有的预期收益率不再有,理财净值波动加大。真正回归代客理财之本质后,理财收益完全取决于实际投资结果,收益率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业绩比较基准难以反映真实净值情况。新形势下,理财收益不确定性上升,投资难度明显加大。
廖志明预计,由于一季度理财收益表现亮眼、二季度和三季度理财冲存款力度大幅减弱、存款利率趋于下行,提升了理财产品对个人的吸引力等,预计2023年11月理财规模将达到全年高点,较大可能性超过30万亿元,甚至可能接近32万亿元,将较2023年一季度大幅增长5万亿元及以上,2023年末理财规模为30万亿元左右。“理财投资者应选择投研实力较强的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并尽量拉长投资周期,减少净值波动对投资收益的影响。”廖志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