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风情,揭秘“有种无可奈何,叫做上海没法花钱”的消费谜题
这句话可能是在调侃或表达一种现象:尽管上海是一个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但有些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如收入有限、生活压力、经济状况等)而感觉在上海很难花钱或者花钱的机会不多。这反映了个人经济状况与城市消费水平之间的矛盾,也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我们鼓励通过努力工作改善生活,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公平,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相关内容:
国的经济,甚至我们每个人的收入,都和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四川的攀枝花、宜宾到重庆、拉到湖南的岳阳、湖北的武汉、江西的九江、安徽的安庆合肥芜湖、江苏的宁泰镇扬苏锡常,覆盖了11个省市的长江经济带占据全国GDP的40%,而上海是其总龙头和扛把子。

没有上海,中国的民营经济搞不灵。苏南模式,是上海的老师傅坐着手扶拖拉机去乡镇企业指导技术,温州模式,那些小商品的买家一开始都是上海人。
没有上海,中国的市场经济做不大。姓资姓社,是邓公在上海考察时提出的,中国最早的职业经理人,是混外滩的。
如果说北京掌握着国家的方向盘,上海,就是经济的发动机和变速器,即使的工作生活表面上和他并不搭嘎,你老板老板的老板,甲方甲方的甲方,十有八九能瓜葛到上海。
回头看看这几十年来,凡是和上海搞好关系的地区,都富起来了。
上海人把西门子冰箱的产线搬到合肥,安徽的产业承接做的有声有色,上海人欢迎争气的昆山人在虹桥机场招商引资,搞出了全国百强县老大。
全中国最优质的蓝筹与高科技公司在上交所上市,全中国最昂贵和奢侈的消费品在南京西路卖货,全中国绝大部分企业的融资和找钱问题,都能在陆家嘴方圆十公里内解决。
按照某领导的说法,在上海待过一天哪怕来旅个游,你都算阿拉上海宁。
然而现在,上海疫情了。

平时一分钟几十万上下的各种王总、李董、宋主席、David、Wendy、Alex,都只能暂时放下手头工作了。
气氛都烘托到这了,不抢菜也不行了。
抢不上的,开始研究野菜和小区的绿植了。

好些个平日里管着几十亿基金的管理人们在群里吹牛闲扯人来疯,一个养老投资机构的合伙人一早问大王,你听说过榆钱er饭吗?
这说明,上海没法花钱,也没工夫倒腾钱了。
各位,不是所有的钱都能叫资本,你用来吃饭穿衣的开销,那叫做花费,算是成本。
只有有钱人不用来解决温饱问题的,用于取悦生活的、生产商品的、投入产业去获得更高收益的闲钱,才叫资本。
资本最大的作用,是解决非农人口的就业和进城,让他们告别田间地头,实现人的解放和效率的最大化。
温铁军老师说,1960年,苏联撤走资本,几千万青年城里无法就业只能上山下乡,1990年,华侨和美国人带来资本,我们有了大学扩招和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
不管你承不承认,全球的资本在美国,中国的资本在上海。
货币有乘数,资本有放大效应,现在上海人少花一块钱,旁边的昆山苏州就少了1块5的订单,稍远的芜湖合肥就没了2块钱营收,再远的西北可能就得减3块的开支。财政都是上海盈余给的。

前些天,财经院有位星友群小姐姐去恒隆广场买利勃海尔、Asko和GAGGENAU的家电,还坚定的抄底了光伏股,大王说这就是资本,股票让企业家坚定转型升级的信心,几十万订单下去,能夯实柜员的工作岗位,解决3个灵活就业人员的送货安装,此所谓经济的循环。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要发展说起来也不难,空投2000个恒隆广场的VIP过去,一通买买买就解决问题了。
资本创造了需求,需求创造了供给,供给创造了就业,就业产生了财富。
如果资本萎缩了,需求必然减少,当需求减少,就只能去消灭供给,倒逼企业去裁员降薪甚至关门,让好几个小哥哥在城里待不下去。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资本,在2022年5.5%的增速面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为其设置红绿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魔都不搞好资本,我们的经济是伐灵的。
上海人不使劲花钱,中国的消费是起不来的。
老板们不来上海找钱,打工人的工资是涨不动的。
大王对资本是批判带继承的看,但对上海是毫无保留的支持。疫情三年,众生皆苦,高个子身上的担子很重呐,玩笑是玩笑,但若真是上海人都去吃草,其他人不得喝风么。

有一个的经典故事:
这是小镇上慵懒的一天,太阳高挂,街道无人,大家都债台高筑无精打采。
这时,从外地来了一位有钱的旅客,他进了一家酒店,拿出一张1000元钞票放在柜台,说想先看看房间,挑一间合适的过夜。
就在此人上楼之时,店主抓了这张1000元钞,跑到隔壁屠户那里支付了他欠的肉钱。
屠夫有了1000元,横过马路付清了猪农的猪本钱。
猪农拿了1000元,出去付了他欠的饲料款。
那个卖饲料的老兄,拿到1000元去付清了小妹的酒钱。
有了1000元,小妹冲到旅馆付了所欠的房租。
此时那名旅客正下楼来,拿起1000元,声称没一间满意的,他把钱收进口袋,走了。
这钱,是北京人印的,上海人花的。
国不可一日无上海。有上海在,中国的风气之先才有人引领,中国的资本市场才大有可为,中国的产融结合也必然成功。
大王严重的看好它从正治经济到科教文化的未来。

祝愿上海和其他的城市们早日抗疫成功,复归繁荣。
愿山河无恙,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