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市场操作策略调整,“锁长放短”延续,市场预期稳定
公开市场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s,简称OMO)是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等金融工具,以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市场利率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中国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锁长放短”的延续,主要是指:
1. "锁长":指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购买长期限的政府债券,以稳定长期利率,降低长期融资成本。这有助于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支持企业进行长期投资。
2. "放短":指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卖出短期限的政府债券,以回笼流动性,抑制通货膨胀压力。这有助于控制短期利率,避免市场流动性过剩。
这种“锁长放短”的操作策略,体现了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的平衡艺术,旨在既要支持经济增长,又要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具体来说,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
- "支持实体经济":通过购买长期债券,降低长期利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 "控制通货膨胀":通过卖出短期债券,回笼流动性,抑制通货膨胀压力。
"影响":
- "长期利率稳定":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预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 "短期利率控制":有助于控制通货膨胀,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需要注意的是,“锁长放短”是一种策略,其具体操作和效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形势、市场预期等
相关内容:
(小标题)资金利率走高
11日,资金利率走高,隔夜、7天利率回升至近一个月高点,7天Shibor接近2.5%,DR007加权平均利率升至2.4%以上。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日,同业存单加权平均利率已从上周五的2.68%升至2.77%,其中6个月品种升超10个基点。
在没有资金到期的情况下,10日、11日央行通过逆回购操作净投放600亿元流动性,操作节奏与资金面收敛程度基本相符:10日资金面小幅收敛,央行逆回购操作规模为100亿元;11日资金利率进一步抬升,操作规模增加至500亿元。
缴税截止日临近和政府债券发行是本周流动性两大扰动因素。本月缴税截止日为8月17日。随着缴税期限临近,在未得到补充的情况下,流动性将进一步收紧。此外,Wind数据显示,本周地方债和一般国债计划发行量超6000亿元,较上周增加约40%。
(小标题)流动性面临扰动
未来,流动性将面临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外汇占款等因素扰动。分析人士预计,根据资金面承压情况,央行将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延续4月以来的“锁长放短”特征。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从总量层面看,调控要拿捏力度,不搞大水漫灌,预计流动性投放缩量,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维持稳定,“稳货币”将贯穿下半年。
八九月份,地方债、国债供给将出现高峰。国海证券靳毅团队认为,仅凭公开市场操作,难以有效缓解长端资金压力。叠加二季度超储率较一季度大幅下行,资金面波动加大,在9月份进行对冲性降准的可能性上升。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继续强调结构性工具的重要性,再贷款利率也存在调降的可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