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礼品换开卡”现象揭示银行困局,市场饱和、业绩压力与消费者权益缩水

“信用卡礼品换开卡”现象揭示银行困局,市场饱和、业绩压力与消费者权益缩水"/

信用卡“礼品换开卡”是一种营销手段,即银行通过赠送礼品吸引消费者办理信用卡,从而扩大客户基础和市场份额。然而,这种模式背后却隐藏着银行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市场饱和、业绩压力和权益缩水等方面。
一、市场饱和
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我国信用卡市场已趋于饱和。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信用卡发卡量已超过8亿张,人均持卡量接近1张。在市场饱和的背景下,银行通过“礼品换开卡”争夺客户变得越来越困难。同时,礼品成本不断上升,使得银行在竞争中面临更大的压力。
二、指标高压
为了实现业绩增长,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设置了较高的业绩指标。在市场饱和的情况下,银行通过“礼品换开卡”获得的客户数量有限,难以满足业绩要求。因此,银行在营销过程中不断加大力度,导致礼品成本和营销费用持续攀升,进一步增加了银行的经营压力。
三、权益缩水
在“礼品换开卡”的过程中,银行为了降低成本,往往会在信用卡权益上进行缩水。例如,降低信用额度、缩短免息期、减少积分兑换比例等。这使得消费者在享受信用卡便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权益缩水的困扰。长期下去,将影响消费者对信用卡的信心和忠诚度。
针对以上困境,银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1. 创新营销模式:银行可以尝试与其他行业合作,推出更具吸引

相关内容:

“现在推卡太难了!不送礼物,基本没人办。我们都是自掏腰包搞促销。”某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张毅(化名)坦言。他口中的“LABUBU”(注:指某IP联名营销活动)曾短暂提振业绩——高峰期日均新客五六十,信用卡新户二三十。活动叫停后,他又陷入寻找新促销方式的焦虑:“指标年年涨,完不成要扣绩效。”

推销难 VS 指标涨:一线员工的双重压力

张毅的困境是行业缩影。信用卡推销难度陡增,银行KPI却持续加压。“银行KPI分两层:开卡和活客(激活使用)。只开卡不消费,KPI就不算完成。”一位信用卡专家点明核心矛盾。

促销手段随之升级。近期,北京多区开展为期一月的“办卡领自行车”活动,美国大行(DAHON)、捷安特、喜德盛等品牌车型整齐排列。规则诱人:办两家银行信用卡即可免费领车!但细则严苛:用户需持卡三个月以上,完成多笔交易后方可销卡。

“办卡送礼已成常态,流行什么送什么,否则谁办卡?”张毅直言。然而,活动背后暗藏玄机:热门车型如大行P8,需凑齐 12 张信用卡开户(可由多人共同完成)。有消费者算账:若漏刷导致年费未免,“年费够买一辆了!”(当前大行P8市价约3400元)。尽管工作人员承诺“达标后三月可销卡,相当于零成本”,但“难骑”、“质量差”、“门槛过高”等用户反馈在社交平台屡见不鲜。



权益缩水:吸引力下降的恶性循环

用户办卡意愿低迷的另一关键因素是权益普遍缩水。资深用户王沫(化名)历数十年用卡体验:招行HelloKitty卡、民生留学生卡,乃至高端卡如招行经典白、浦发美运AE白等,权益均大幅削减。“浦发AE白以前贵宾厅无限次、高额航空积分、接送机、自助餐买一送一、多倍积分…现在全没了,我要销卡。”王沫的抱怨并非孤例,社交平台上“信用卡权益减少”相关笔记超2000条,涉及招行、民生、浦发、中信、建行等多家银行。

银行自身也在收缩:招行经典白金卡已于2025年4月停发新卡;当前主推的刚性年费3600元高端卡(如万事达世界卡、百夫长白金卡等),用户直呼“不值”。北京某银行员工曹女士证实:“我们暂停了多个卡种发卡,关停了部分信用卡中心,权益(如刷卡立减金)也在缩减。”然而,一线员工的开卡任务不减反增。

高压考核下的“自掏腰包”:成本转嫁基层

“任务是层层下达的,每年只增不减。”江苏某银行员工透露,完不成指标会被扣钱。为此,基层支行甚至自购礼品赠客。北京某国有行员工更直接:“为完成任务,我自掏腰包给客户返现。花钱拉客还能赚点,不花则亏更多。”

业内人士指出,银行官方禁止推销送礼,地推礼品实为业务员个人承担。“‘不完成就扣钱’的考核机制普遍存在,”前述专家重申,“但仅开卡不用卡(非活客),KPI仍不算达标。”

市场饱和与反噬:信用卡的退潮时刻

表面热闹的“办卡盛宴”难掩行业寒冬。中国信用卡市场已趋饱和,“跑马圈地”模式难以为继。叠加消费需求不足,交易量持续下滑。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信用卡及借贷合一卡总量7.27亿张,同比下降5.14%;人均持卡0.52张,降3.7%。

上市银行业绩同样黯淡:

  • 招行:流通卡减少25.91万张,流通户减少29.95万户。
  • 平安银行:信用卡流通户降12.92%,消费额降16.57%。
  • 14家上市行信用卡交易额全线下跌:国有行中邮储、交行跌近13%;股份行中光大银行暴跌近30%!
  • 不良率攀升: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从2023年981.35亿增至2024年1239.64亿;工行不良率飙升105个基点。
过度开发埋下苦果。银行人士坦言:“快速发展期,大量非目标客户为礼品办卡。如今经济环境变化,叠加‘过度开发’,导致不良上升。”新规要求核额时扣除他行授信额度,更使“饱和群体”(约4-5亿人)的开卡空间所剩无几。“拉新”实质演变为争夺他行客户或本行新户,地推人员互相“帮忙”拼概率。

转型求生:从粗放扩张到精耕细作

面对颓势,银行开始战略调整:

  1. 业务“瘦身”:停发部分卡种、清理睡眠卡、缩减权益以控成本。
  2. 机制改革:关闭冗余分中心,业务回归属地分行。如华夏银行关闭广州、天津、青岛信用卡分中心,交行将桂林分中心业务并入分行。
  3. 模式转变:交行副行长周万阜解释,集中经营模式在高速发展期有效,但现已不适应客户综合服务需求,故转向“分行属地经营”。

注:表中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在财报中体现为“信用卡透支及其他”;平安银行的“累计发卡量”统计口径为“信用卡流通户数”
“办卡送车”的喧嚣,是银行在存量市场饱和、考核指标高压、用户吸引力下降三重困境下的无奈之举。一线员工自掏腰包促销的荒诞,权益缩水引发的用户流失,不良率攀升暴露的风险,无不揭示着粗放时代的终结。银行转向精耕细作、丰富场景的转型之路已启程,但阵痛期远未结束,效果尚需时间检验。

发布于 2025-07-08 09:55
收藏
1
上一篇:揭秘,公司频繁更换工资银行卡背后的原因 下一篇:退休人员换三代社保卡,银行选择自由度高?揭秘换卡选行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