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费取消却套餐费照收?揭秘通信乱收费项目真相
关于套餐费用和漫游费用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能存在的乱收费项目及其解释:
1. "漫游套餐费用":
- "漫游费":当您在非本网覆盖区域使用手机时,可能会产生漫游费用。如果您未开通漫游套餐,使用漫游服务可能会被额外收费。
- "漫游套餐续费":如果您之前开通了漫游套餐,但在续费时未及时操作,可能会继续被收取漫游费用。
2. "其他乱收费项目":
- "未开通的增值业务":有些用户可能会无意中开通了增值业务(如短信包、流量包等),若未及时取消,将产生费用。
- "套餐外流量费用":当您的套餐流量使用完毕后,继续使用流量可能会产生额外的费用。
- "国际漫游费用":如果您在国外使用手机,可能会产生国际漫游费用。
- "套餐升级费用":部分运营商在用户升级套餐时可能会收取一定的费用。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您了解并避免乱收费:
1. "仔细阅读合同和协议":在办理套餐时,务必仔细阅读合同和协议,了解套餐内容和费用标准。
2. "开通套餐查询服务":部分运营商提供套餐查询服务,您可以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查询套餐详情。
3. "及时取消未使用的增值业务":如果您无意中开通了增值业务,请及时联系运营商取消。
4
相关内容:
据媒体报道,近日有消费者投诉,称亲人的手机一直被收取名为“亲情省”的漫游套餐费。对于已经被取消的业务为何一直收费,中国移动客服给出的解释却是“用户不取消会一直默认收费”。并且,记者调查发现,这一情况不是个案。
关于漫游高收费的问题,前些年曾有过激烈的讨论,在政策和舆论多方强力推动下,这一明显不合理的收费项目终于在2017年全面取消。然而,收费取消之后,移动却还在暗中收取“亲情省”的漫游套餐费,实在令人费解。
正如之前舆论对漫游费的批评所显示的,消费者漫游到外地接打电话,并不会给运营商的通讯网络带来太多成本,以此为由额外收取的任何套餐资费,本来就是不合理的产物,是运营商相对于消费者而言强大地位优势的结果。
而且,像报道提到的“亲情省”套餐,还是当初移动为了应对批评而推出的优惠。在漫游费已经全面取消的背景下,它早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移动为何还在收取?
该套餐每月只需要1元,的确不算高,但从媒体报道看,相关隐藏收费不是个案,以移动的体量来看,积少成多,未必是一笔小数目。而且,此事的关键并不是套餐费用多少的问题,而是该不该收的问题。没有依据还继续收,那就是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乱收费。
移动方面表示,“用户不取消便会默认扣费”,言外之意是,责任在消费者。这样的辩解明显是颠倒黑白。既然是统一调整,那对于漫游费的所有相关收费项目,理应全面叫停,将隐藏收费解释为消费者没有主动退订,无疑是在转嫁责任。
事实上,在《中国移动通信客户入网服务协议》中也明明白白地写着,“如遇政府主管部门统一调整资费标准的,本协议按政府主管部门调整后的资费标准在规定的时间起执行”。取消漫游费后的三四年间,移动还在继续征收漫游套餐费用,也有违自己定下的协议规定。
还要注意的是,停办却收费的业务,不只是漫游费。比如有网友称,一些在小学里才能用的校园局域网业务,在孩子已经上了初二后才发现仍在继续收费。类似案例说明,一旦运营商的一些收费按钮开始,想要让它的收费冲动停下来有多么困难。
正因如此,即便网上吐槽声浪一片,携号转网、流量降费等惠民举措的推进一直都艰辛万分,运营商的提速降费像挤牙膏一样。这种局面说白了,无非是因为平台垄断地位优势,收费项目不透明等,为运营商通过各种手段“捞钱”创造了便利条件。
因此,对于漫游费等乱收费行为,除了声讨运营商之外,行业监管层面也应该拿出更大的监督力度。一方面,要系统地梳理下还有哪些停不下来的收费项目;另一方面,对于没有任何凭据的乱收费行为,要严厉处罚,让运营商感受到应有的痛感。
无论如何,提速降费不能是口惠而实不至,运营商也不能一边喊着服务民众,一边将手伸进消费者的口袋“捞钱”。严肃执法、严厉处罚,只有给运营商足够的压力,它们才不会动辄店大欺客,完全不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当一回事。(余寒)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