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钱,就能让普通人迈向最低财务自由的门槛?

多少钱,就能让普通人迈向最低财务自由的门槛?"/

实现最低程度的财务自由,即确保基本生活无忧,没有财务压力,具体需要多少钱因人而异,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成本、消费习惯、所在地区等因素。
以下是一些普遍的参考因素:
1. "基本生活费用":包括住房、食物、交通、水电费等基本生活开销。 2. "储蓄":为了应对突发事件或未来计划,通常需要一定的储蓄。 3. "投资回报":通过投资获得稳定的现金流,以替代工作收入。
以下是一个粗略的估算:
- "一线城市":可能需要100万元人民币以上,具体取决于个人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 - "二线城市":可能需要50-100万元人民币。 - "三线及以下城市":可能需要20-50万元人民币。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粗略的估算,实际情况可能因人而异。以下是一些提高财务自由度的建议:
1. "制定预算":合理规划每月收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2. "增加收入":通过兼职、副业等方式提高收入。 3. "储蓄":定期储蓄,为未来做好财务储备。 4. "投资":学习投资知识,通过投资获得稳定的现金流。
最终,实现财务自由需要个人努力和合理规划。

相关内容:

最近,在网上看到有位博主发文,声称400万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评论区有人表示赞成,说少花点,完全可以;也有人持反对态度,认为对未来的花钱预期估算太保守,容错率过低,完全不够。

下面,我也谈谈自己关于这一问题的看法。

个人认为,财务自由应该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首先自己对物欲要有节制,否则欲壑难填,钱再多也是不够的,压根也就不存在自由一说。

在我看来,最理性的自由标准是结合自己当下的消费水平,在不轻易拔高的基础上,未来能够有底气的生活。

但是,即便是这样最理性的标准,仍然还需要为“财务自由”加上两个前缀条件,一是无论好坏,得要有一份能够创造现金流收入的工作;二是已经事先具备自住房这一基本条件。否则仅靠区区400万,显然你可能低估了自身寿命的长度。

假设在已经具备两个前缀条件的情况下,如果你一个人单身,我觉得可能只需两百万就能够实现财务自由了。(当然,我指的是像武汉这样的内地城市,沿海经济发达一线城市不在此列)

具体做法就是将这两百万全部投入股市,选取十家分布于不同行业、相互关联度较低的高股息公司等额组成投资组合,然后依托市值不断进行打新。

我们假设设置一个平均股息率达到5%的组合,200万市值对应下来一年的股息收入可以达到10万,配合打新(这个完全看运气,时多时少,估摸每年收益可能在1-7万浮动),也就是说一年将有十多万被动收入。

再辅以一份工作收入,基本上一个人在内地可以生活得非常舒服(至少不需要玩命打拼)。

这里我不建议单押高股息个股,例如兴业银行前几年7-8个点股息率,看起来似乎收息效率更高,但是牺牲的却是确定性,一旦业绩下滑,股息率下降,往往会叫人心里没底,显然没有组合来的稳妥(组合中个股的业绩往往有升、有降,大概率会循序渐进),而对于被动收入来讲,稳定输出是第一位的。

同时,我也不建议以红利指数基金去替换高股息个股组合,因为指数基金没有打新权益,而打新是A股的特色红利,少了这一块,长期看被动收入会下降很多。

上述属于一个人状态下的自由,如果有一家子人,例如一个人工作养三个人的的状况(默认另外一个全职带孩子),标准提高到400万,也是勉强可以自由的。

面上看,200万变成400万,持有同样的高股息组合,一年的股息收入仅从10万变成了20万,可是人口却从1个变成3个,好像不太够。但是有一点区别是,持仓200万和持仓400万相比,中签机率特别是中肉签的机率会大幅上升,也就是说一年加上打新的被动收入很可能会达到25-30万,同时辅以一份一年十几万的工作收入,基本也算凑合。

可能会有人提出疑虑,全部持有股票,如果伴随长期熊市或者个股爆雷,市值缩水怎么办?

关于这一疑惑,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十家分布于不同行业、历史上能够长期实施高分红的公司组成组合,业绩断然差不到哪里去,市值大概率是可以持续增值的。即便出现类似万科这样变脸的例子,权重只占1/10的情况下,也不会对组合造成伤筋动骨的损害。

其次,如果组合平均股息率可以达到5%,那么也就意味着作为一个资产整体,你的出价并不高,不可能发生恰好买在天上的情况,没有那么多万一可担心。

当然,饼子画的虽然挺圆满,现在关键的问题是200万也好、400万也罢,该从哪里来?

对此,我只能说如果家里原本就有这么多钱,照着做即可;若是没有,那么就得给自己制定一个自由目标了,围绕这个目标去努力,依照个人现实情况勤奋工作、做好投资、做副业,甚至不顾一切去省钱,直至最终实现这个目标,让自己过上没有压力的生活。

一切其实事在人为,200万或者400万的目标,严格说都不是什么上天入地的伟业,有决心去做,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做到。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发布于 2025-07-08 20:39
收藏
1
上一篇:多家保险公司积极响应,万能险利率下调新动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