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财富导航,揭秘股权投资路上的三大风险源及应对策略
在股权投资的道路上,投资者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以下是股权财富路上常见的三大风险源:
1. "市场风险"
- "定义":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整体波动导致股票价格波动的风险。
- "影响":市场风险是不可预测的,它受到宏观经济、政治事件、行业发展趋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应对策略":
- 分散投资:通过投资多个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公司来分散风险。
- 定期评估:定期对投资组合进行评估,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2. "公司风险"
- "定义":公司风险是指公司内部因素导致股价波动的风险,如公司经营不善、财务状况恶化、管理团队变动等。
- "影响":公司风险与公司的基本面直接相关,投资者需要深入分析公司的财务报表、经营状况等。
- "应对策略":
- 研究公司基本面:深入研究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模式、行业地位等。
- 选择优质公司:选择那些具有良好基本面、稳定增长的公司进行投资。
3. "政策风险"
- "定义":政策风险是指国家政策、法规变动对股票市场及公司业绩产生的影响。
- "影响":政策风险往往具有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可能对整个市场或特定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 "应对策略":
- 关注政策动态:密切关注国家
相关内容:
文章开篇,我觉得,很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Bruce Kovner,一位战绩卓绝的外汇、期货炒家之一。他赖以克敌制胜千里之外的方法是对各国经济的精辟分析,研究的范围极广,精细之处,令人目瞪口呆,在1977-1987年的十年,布鲁士·高富拿的投资基金每年平均增值87%, 1992年在美国《财经世界》杂志发表华尔街十大收入最高人士的排名榜中名列第六,年入1亿美元,威风不减当年。虽然战绩极其出色,交易数额惊人,但他始终相当低调,决不喜欢接受传媒的访问。Bruce Kovner,中文译名为布鲁士·高富拿,也被称为 布鲁斯·科夫纳,以对各国经济的精辟分析和卓越的投资策略而闻名。➊职业生涯和投资策略布鲁士·高富拿在1977年开始接触外汇交易,当时他32岁,用信用卡借贷了3000美元进行大豆期货交易,最终净盈利23000美元。他加入 Commodities Corporation 成为专业交易员,并通过稳健且快速的盈利逐渐获得了行业声望。1982年,他成立了 卡科斯顿另类管理公司 (Caxton Corporation),并将其发展成全球最成功的对冲基金之一,管理的资产最高峰时超过140亿美元。➋个人背景和早期经历布鲁士·高富拿1945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后在哈佛大学学习法律和政治,并在哈佛和宾州大学教授政治学。然而,他对学术生涯并不感兴趣,转而从政和从事艺术创作,但均未取得成功。为了生计,他成为了一名出租车司机。直到32岁时,他偶然接触到了商品期货交易,从此开始了他的投资生涯。➌成就和影响布鲁士·高富拿的投资基金在1983年到2013年间常年保持14.5%的年化收益,远高于同期市场平均收益率9.5%。他在1992年被《财经世界》杂志评为华尔街十大收入最高人士之一,年收入达1亿美元。此外,他在2018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以52亿美元位列第398名,2020年位列第308名。➍投资理念和风险管理布鲁士·高富拿的投资理念强调对各国经济的深入分析和风险管理。他通过精细的市场研究和风险管理策略,实现了长期的稳定收益。他的成功不仅在于对市场的敏锐洞察,还在于他对风险管理的谨慎态度。☯布鲁士·高富拿有句经典的投资箴言是,“风险管理不是技术,是生存哲学。输家总在考虑盈利,赢家只思考如何不死。”价值体系方面的逻辑内核是——对“风险>收益”的深刻洞察!不得不说,这与股神巴菲特关于“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的提法,简直是如出一辙、不谋而合!由此可见,股权财富路上的风险管理有何等的重要!甚至某种程度上讲,可以说是生死攸关的!笔者以为,股权财富路上的风险按未来潜在的危险程度,可分为显性风险、隐性风险和认知盲区风险三大类别。其中,认知盲区风险,通俗点讲,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风险,也是潜三大类别中潜在风险等级最高的险种。一、显性风险显性风险,是最容易被识别和察觉的风险类型。它们是已知的、已经被意识到的、且通常是可被事先预知的威胁或潜在问题。这类风险,通常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或缓解措施。比如,盘面股价波动的风险。可以通过分批买入、波段交易及长线价投等“知行”方略去积极应对。总之,显性风险是,你知道它的存在,你有主动避开它的自主意识和积极态度,且方向明确!二、隐性风险隐性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其存在本身或其触发因素尚未被明确识别。它们是“藏在暗处的”、“不容易被发现的”的风险。它们属于“未知的已知”,换言之,它们是已被意识到存在,而尚未被明确感知的风险类型。这类风险,往往需要通过深入分析、经验判断、系统思考或特定技术(如根本原因分析)才能发掘出来。一方面,它们常常存在于系统、流程、交互环节中,或者由一些微小的、积累的因素导致。另一方面,当它显现时,往往会让人感觉“出乎意料”,但其实是有迹可循的。市场上曾屡屡出现的“爆雷”现象。实际上,大多可以通过财务报表的深挖细扒,及时看出端倪——比如,高现金资产与高财务费用(借款利息)的同时“出表”、过高的存货资产增量、营收与利润增长的极度失衡等异常现象,都需要高度警觉!总之,隐性风险是“已知的未知”,需要我们耗费一定的心力去仔细审视。三、“认知盲区”风险这是风险认知中最危险、最无法管理的层次。它也被称为“未知的未知”。指的是根本不存在于当前知识、经验或意识范围内的风险。人们甚至不知道有这种风险存在的可能性。这是认知的盲区。该类风险,因为我们对其存在、性质、可能性一无所知。因而通过常规的风险识别流程(如头脑风暴、经验教训、清单)通常无法触及。发生时往往极具冲击力,完全超出预期和准备范围,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通常只能在发生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还有这种东西存在”。比如,在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许多金融机构根本无法想象极端情景下各种复杂金融衍生品会引发如此广泛的系统性崩溃。互联网普及前,传统企业无法认知到数字颠覆者(如Uber颠覆出租车行业)带来的颠覆性风险模式。另外,所有冲向自身能力圈外的“股域”所进行的交易,无不属于“认知盲区”风险的范围。总之,对于“认知盲区”风险,人们往往根本不知道它可能存在。它是知识、经验和预测能力的边界之外的“黑洞”。结语显性风险是已知的战场,可以规划战术去防守或进攻。隐性风险是尚未发现的敌人,需要侦察兵、情报分析和警惕性去揭露。“认知盲区”风险是可能来自未知方向的致命奇袭,需要在战前就构筑坚固的堡垒,并通过持续性地强化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从而有效缩小“认知盲区”的范围。风险管理不是要消除所有风险(这不可能,尤其对于未知),而是要在识别并管理已知和隐藏风险的同时,为不可预测的冲击做好准备,确保未来能够在风暴中生存、适应甚至成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