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疯牛”到“疯熊”,资产配置荒潮下,股市仍是最佳投资配置之地
"疯牛到疯熊,资产配置荒下股市仍成最佳配置" 这句话似乎是在描述当前市场环境下的资产配置策略。
首先,“疯牛”通常用来形容股市在短期内快速上涨的行情,而“疯熊”则是指股市在短时间内急剧下跌的情况。这句话可能意味着市场经历了极端的波动,从过热的牛市转变为恐慌的熊市。
其次,“资产配置荒”可能指的是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投资者难以找到具有吸引力的投资渠道,即缺乏高收益、低风险的资产。
最后,“股市仍成最佳配置”表明尽管市场经历了波动,但股市仍然是投资者认为的最优资产配置选择。
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详细解释:
1. "疯牛到疯熊":市场从极端的牛市转变为极端的熊市,这可能是因为市场情绪的变化、宏观经济因素、政策调整等多种原因导致的。
2. "资产配置荒":在经济增速放缓、利率较低、优质资产稀缺的背景下,投资者面临资产配置的难题,难以找到既安全又能带来合理回报的投资机会。
3. "股市仍成最佳配置":尽管市场波动剧烈,但股市可能因为以下原因仍被视为最佳配置:
- "长期增长潜力":股市通常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能力,长期来看,股市仍能提供较好的回报。
- "流动性":股市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投资者可以方便地买卖股票,实现资金的灵活配置。
- "多元化
相关内容:
在今年的上半年,沪深股市自打去年7月份开始启动新一轮牛市以来,短短10个月的时间内,沪指从2000点涨至最高时的5100点,深成指从7800点涨至最高时的18200点,整整翻了一番多。最为热闹的时候,中国股市总市值逼近63万亿元,接近去年中国全年的GDP。而受到股市暴涨的刺激,以85后为代表的百万新股民上半年集体跑步入场,老股民也是一扫多年熊市的阴霾,喜气洋洋。
因为股市的上涨,原本以银行贷款为主流的间接融资结构在以IPO为主流的直接融资冲击下东倒西歪,今年国内上半年每月平均有50家公司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年内将有3000家公司在新三板挂牌,很多企业已经改变了过去“缺钱找银行贷款”的旧观念,上市融资成为很多企业梦寐以求的新中国梦。
因为股市的上涨,大批风险投资者揣着大把大把的银子四处寻找项目投资,让刚刚兴起的新三板顿时红火了许多,大批中小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通过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登陆资本市场之后,获得了资本的强力支撑,迅速做大做强,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因为股市的上涨,股民的形象一下子变得“高大上”起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股民数量已经超过1亿人。如今,不管是在办公室办公的白领,还是在地铁公交车辆上赶路的蓝领,乃至于大门口的保安,菜市场的小摊贩,都在聚精会神地关注着股市的涨跌动向,关注着国家经济政策的一举一动,时时刻刻寻找着新的投资机会,这或许是2015年股市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变化。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6月份之后,伴随着获利盘的大量涌出,以及国内外各种看空资金的联合绞杀,国内股市出现了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连续“千股跌停”局面,市场资金流动性近乎枯竭,迫使监管层第一次用真金白银出手干预股市,这是中国股市成立以来,监管层通过直接买股来改善市场流动性,由此又出现了所谓的“千股涨停”。
不过股市自有属于自己本身的趋势,国家队的强力干预只是改善了股市的市场流动性,并未改变股市的下跌趋势,直至9月中旬,沪指才在2850点附近止跌趋稳,如果不是考虑到这个点位中包含有国家队救市导致蓝筹股股价虚高的成分在内,真实的沪指已经跌至2000点附近,基本上回吐了上半年上涨的所有成果。
从疯牛到疯熊,短短的10个月,大涨大跌。大起大落的股市给投资者带来了什么?又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什么? 这轮涨跌相连的股市改变了什么?
当然了,随着下半年股市的下跌,股市所深藏的隐患也一个个暴露出来,场外配资的高杠杆,股指期货市场的恶意做空,直至券商内部高管的里通外国资本做空国内股市,23日刚刚发生的国信证券(行情002736,咨询)总裁陈鸿桥自杀之事令投资者眼光再度关注到券商监管体系的建立和防范。这些隐患的暴露对于成长中的股市来说并不是坏事,中国股市在摆脱了这些隐患的干扰下会走的更远更稳。
回头望望这10个月的股市,不论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投资者,还是上市公司的股东,亦或是一个机构投资者,你都会发现,这一年中国股市所带给你的,可能会在你一辈子的投资生涯中留下重重的墨迹,而展望十三五发展规划,你会发现,随着无风险利率的继续下降,资产配置慌现象会再度迸发,也就是说,不管你喜不喜欢炒股,股市都将成为一个投资理财领域的最大资产配置。
由此来看,不管你今年炒股是赔是赚,还是撅着屁股继续炒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