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跑八成,量化小巨头国金基金失意,市场风云突变,行业格局生变
标题:“机构跑八成,“量化小巨头”国金失意”
正文:
近日,我国知名量化基金公司国金量化因业绩不佳,遭遇了投资者的集体撤离。据了解,自去年以来,国金量化旗下多只产品净值大幅下跌,部分产品跌幅甚至超过80%。此次机构撤离,使得国金量化在量化领域的地位受到了严重冲击。
国金量化作为我国量化基金行业的“小巨头”,曾一度备受瞩目。然而,近年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金量化却逐渐失意。以下是导致国金量化失意的主要原因:
1. 产品业绩不佳:去年以来,国金量化旗下多只产品净值大幅下跌,部分产品跌幅甚至超过80%。这直接导致了投资者的信心受损,纷纷选择撤离。
2. 管理层变动:近年来,国金量化管理层频繁变动,导致公司战略方向不稳定。投资者对于公司的未来前景产生了担忧。
3. 市场竞争加剧:随着量化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构进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金量化在产品研发、团队建设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
4. 投资策略调整:近年来,国金量化在投资策略上进行了调整,但由于市场环境变化,调整效果并不理想。
面对此次机构撤离,国金量化表示,公司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整改:
1. 优化产品结构:针对业绩不佳的产品,国金量化将
相关内容:
财中社 李宙/文
与投资限制相对较少的量化私募相比,近年公募量化的表现整体上稍逊一筹,但也说得过去,这是投资圈公认的事实。以上半年为例,公募量化给投资者创造了257亿元的收益,非量化产品则是-2500亿元以上。不过,也有表现拉垮的,比如“量化小巨头”国金基金。
以年初量化规模排序,国金在基金公司中可以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富国。不过,因为上半年表现拉垮,投资者尤其机构投资者用脚投票,其量化规模大幅缩水,期末排名已降至第七位。
根据Wind资讯,截至上半年末,国金量化规模合计105亿元,较年初下降162亿元,降幅60.84%。其中部分原因在于市场的不景气,同期全市场公募量化规模也缩水了10.52%。
但内因终究是主导因素。数据显示,上半年整个公募量化给投资者创造了257亿元的收益,国金量化创造的收益则是-20.88亿元。
据《财中社》了解,国金量化产品共有6只(仅计主代码),其基金经理都是国金量化投资中心副总经理马芳。

这6只产品是国金量化精选(014805)、国金智享量化(018823)、国金300指增(167601)、国金中证1000指增(017846)、国金量化多因子(006195)及国金量化多策略(005443),其中,前4只由马芳一人管理,后2只由马芳与姚加红共同管理。
从持有人结构来看,截至上半年末,上述6只产品合计只有20.13%的份额由机构投资者持有,与年初相比下降了28.45个百分点。
原因在于机构投资者撤退速度超过了同期规模降速。
数据显示,年初上述6只产品份额规模合计190亿份,上半年末降至89亿份,缩水101亿份,降幅53.05%。同期,机构投资者所持份额由92亿份降至18亿份,缩水74亿份,降幅80.54%。
而且,其机构投资者撤速也超过市场平均速度。同期,整个公募量化市场机构投资者所持份额减少了137亿份,降幅17.43%。
具体来说,上述6只产品中,上半年份额规模降幅超过50%的有3只,即国金量化精选、国金量化多策略及国金量化多因子,分别为60.37%、62.77%、55.28%。同期,该3只产品机构投资者所持份额规模降幅分别为94.88%、75.34%、88.77%。
其余3只产品中,国金智享量化、国金中证1000指增同期机构投资者所持份额分别下降59.57%和85.68%,也超过该2只产品的规模降速(分别为-22.67%和-44.60%)。只有国金300指增主要是个人投资者跑路,其份额规模下降31.41%,机构投资者所持份额降幅为7.30%。
《财中社》查阅定期报告发现,马芳在一季报中写道:“量化策略是不断储备和迭代优化的过程,经历了此次市场波动后,基金管理人对风险模型进行了迭代优化,预计一定程度上或会收缩极端市场环境下净值波动范围。”从结果来看,其模型还有较大优化空间。
业绩方面,截至9月3日,国金量化精选、国金智享量化、国金300指增、国金中证1000指增、国金量化多因子及国金量化多策略2024年以来回报率分别为-22.49%、-16.17%、-10.98%、-24.21%、-21.98%、-8.92%,全都跑输业绩基准。
国金基金发布的公开资料显示,马芳是人民大学硕士,于2016年加入公司之前,曾在某网络公司做过IT事业部测试工程师,在某软件公司做过软件开发中心证券交易系统自动化测试部经理,在某科技公司做过特定估值方案项目部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