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阴谋!国安部揭露Word窃密行动,我国敏感数据面临重大威胁→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新闻报道摘要:
---
"国安部披露间谍利用Word窃取我国敏感数据案件详情"
近日,国家安全部披露了一起利用Microsoft Word文档窃取我国敏感数据的间谍活动。据悉,一名境外间谍组织成员通过精心设计的恶意Word文档,成功窃取了我方重要的国家安全数据。
### 案件背景
据调查,该间谍活动始于去年,间谍组织成员通过互联网获取了我方工作人员的个人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伪装成合法用户,向我方发送含有恶意代码的Word文档。
### 恶意文档分析
国安部专家对恶意文档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该文档利用了Word的宏功能,其中隐藏了窃密程序。一旦用户打开文档,恶意代码就会自动执行,悄无声息地窃取用户的文件、信息,并通过网络发送至境外。
### 防范措施
为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国安部提醒广大用户:
1. 提高安全意识,不轻易打开来历不明的邮件附件。
2. 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修补安全漏洞。
3. 使用杀毒软件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清除恶意代码。
### 案件进展
目前,该间谍活动已被成功制止,涉案人员已被国家安全机关依法查处。国安部表示,将继续加强对间谍活动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
请注意,以上内容是基于您提供的信息构建的新闻报道摘要,
相关内容:
学术申请 语焉不详
“尊敬的杨教授,您好!我是小王,是一名在读硕士研究生,很想申请报考成为您的学生,在您指导下进行学术研究,可以通过邮件与您沟通下吗?”某日,杨教授在工作邮箱中看到一封标题为“研究申请”的邮件,作为国内某知名大学前沿科技领域专家,杨教授经常收到这类邮件,但和其他学生发来的邮件相比,这封邮件内容措辞十分模糊。
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杨教授让对方补发一份个人简历,以便了解其研究方向和水平。很快,一封措辞恳切表示感谢的邮件便发了过来,附件内容是一个加密的Word文档,名称为“简历”,密码“贴心”地附在了邮件正文中。
高度可疑 立即举报
杨教授下载并打开了这份简历,看到内容后,他更加疑惑。简历显示王某并非在校学生,专业也与杨教授的研究领域毫不相关。显然,对方与其邮件沟通的目的并非申请报考那么简单,杨教授不禁警惕起来。为弄清对方目的,杨教授发信询问对方具体想研究什么领域,对方回复:“舰船装备”,这一加深了杨教授的怀疑,他判断对方极有可能是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套取我国舰船装备领域敏感数据资料,杨教授当即联系了学校保卫部门负责人,并第一时间向国家安全机关反映。
双重圈套 来者不善
经查,该邮件带有双重窃密目的。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企图以“研究申请”邮件名义定向勾连套取我国防军工领域敏感信息,如目标对象警惕意识不足,则可能落入对方圈套。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名为“简历”的附件实际内置了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专研的木马程序,一旦目标对象打开文档,便会触发木马程序,攻击者可轻易控制该计算机并任意窃取其中的数据资料。
万幸的是,杨教授在日常科研工作中严格遵守保密管理要求,并未在该计算机中存储任何敏感信息,避免了失泄密情况的发生。
国家安全机关提示
网络“钓鱼”作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实施网络攻击窃密的主要手段之一,成本低廉、手法隐蔽、危害性强。广大公民,特别是核心涉密岗位人员,要切实提高安全意识,做好安全防护。
——提升安全意识。坚决牢记“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不使用智能联网设备记录、存储、处理、传输任何敏感信息与涉密信息,不在智能联网设备中存储涉密人员工作单位、职务、电话号码等信息,不将智能联网设备带入保密要害部位、涉密会议和活动场所。
——加强自我防护。不使用可疑设备,不点击短信、邮件中不明链接,不扫描可疑二维码,不安装来源不明软件,不随意连接公共Wi-Fi,不浏览非法网站,及时关闭不必要的权限要求,定期对智能联网设备进行病毒查杀和漏洞修复。
广大公民如发现可疑情况可及时通过国家安全机关举报受理电话12339、网络举报平台(www.12339.gov.cn)、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举报受理渠道或直接向当地国家安全机关进行举报,共同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
转自:国家安全部
作者:安平
来源: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