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高考录取真相,内部指标与特殊渠道“热炒”均为虚假信息!

揭秘高考录取真相,内部指标与特殊渠道“热炒”均为虚假信息!"/

是的,高考录取阶段确实存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内部指标”、“特殊渠道”等手段进行诈骗。这些说法通常是不真实的,考生和家长应该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高考录取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的。考生必须通过高考成绩和志愿填报来决定录取结果,没有任何“内部指标”或“特殊渠道”能够保证考生被录取。
以下是一些预防诈骗的建议:
1. 不要轻信任何声称能提供“内部指标”或“特殊渠道”的人。 2. 在填报志愿时,要仔细阅读招生简章,了解招生政策和录取规则。 3. 通过正规渠道了解招生信息,如官方网站、招生简章等。 4. 如遇可疑情况,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总之,考生和家长要理性看待高考录取,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内部指标”或“特殊渠道”,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相关内容:

>近日,全国各地陆续进入高考录取阶段。一些不法分子蠢蠢欲动,设计多种诈骗陷阱。

上海辟谣平台调查发现,各地警方及教育部门每年披露的案例看,骗局大同小异,但每年都有考生及家长因对高校招生规则不熟悉,或渴望进入理想院校而上当受骗。

对于关心高考录取情况的考生和家长来说,可以通过省级教育部门官方渠道、报考院校官网等渠道查询,切勿相信所谓的“内部消息”“特殊渠道”。

警惕“李鬼”通知书和网站

近期,部分高校已经公布今年的录取通知书样式。部分诈骗分子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并附有“缴费通知”或缴费二维码,诱使考生将学费、学杂费打入指定账户。从往年曝光案例看,伪造的录取通知书制作较为逼真,往往会突出校徽、学校LOGO、大学地址等,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还有不法分子通过修改域名个别字母,或复制高校官网、官方账号等手段,仿冒高校和招生考试机构的官方网站、新媒体账号、App等,发布虚假录取信息、缴费信息等,误导考生及家长。

因此,考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后,首先要确认是否为自己填报过志愿的高校。如果没有填报过相关志愿,基本可以判断通知书是假的。

对自己填报过志愿的高校,也要检查通知书是否正规。正规录取通知书一般由高校通过邮政特快专递(EMS)寄发,除通知书外,还有详细的入校须知、学校信息等材料,内容与高校官网、官方账号一致。若对通知书有疑问,可拨打高校招生办电话咨询。

“内部指标”“特殊渠道”都是假的

对那些渴望进入理想高校的考生和家长来说,骗子往往会假借高校领导、招生办负责人等身份,宣称拥有“内部指标”“特殊渠道”,只要花钱就能让考生低分上名校。部分骗子会特地将自己的头像换成高校校徽,编造“朋友圈”信息等,迷惑考生和家长。

随着骗局升级,“内部指标”“特殊渠道”的包装也越发多样。比如。骗子谎称“向学校捐款能加分”“特殊渠道进入特殊班级”“提供补录名额”等。骗子还会伪造微信聊天记录、教育部招生审批表等文件,虚构学生将被录取的假象。

其实,只要听到“内部指标”“特殊关系”,就可以判断遇到了骗子。因为高校招生计划由招生考试机构统一向社会公布,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考生和家长可以通过省级教育考试院官网、高校官网等官方渠道核实招生信息,切勿轻信“交钱买名额”等谎言。

入学前没有“助学金”“奖学金”

对部分家庭条件困难的考生而言,比较关心高校“助学金”“助学贷款”“奖学金”等。为此,部分诈骗分子谎称能帮助考生申请“助学金”“助学贷款”甚至要提前发放“奖学金”,骗取考生的个人信息、银行卡号以及验证码,盗刷学生资金。有的还冒充高校或银行工作人员,以骗取考生和家长的信任。

事实上,在高考录取阶段,高校不会向学生发放“助学金”“助学贷款”“奖学金”等。正规助学金、助学贷款的申请和审批有严格流程,需要经过学校、承办银行的严格审核;至于奖学金的发放,通常在开学后。无论哪种资金,都不会通过电话办理,更不会有“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短信等索取考生的个人信息和账户信息。考生若接到此类电话,可立即与学校或当地教育部门联系核实;必要时可报警。

对需要办理助学金或助学贷款的考生,可以向当地教育部门或录取高校咨询具体情况。

来源: 上海网络辟谣

发布于 2025-07-09 04:02
收藏
1
上一篇:“住房公积金付首付”政策再扩围,助力更多家庭圆梦购房 下一篇:寻找稳健理财产品,一站式选购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