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个人养老金缴存冷局,创新策略与未来展望
破解个人养老金“缴存冷”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提高公众认知":
- 加强养老金制度的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养老金的重要性、缴费方式和权益。
- 利用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普及养老金知识,提高公众的参保意识。
2. "简化缴存流程":
- 简化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开户、缴费、查询等流程,提高缴存便利性。
- 推广使用电子渠道办理养老金业务,减少排队等待时间。
3. "提高缴费灵活性":
- 允许个人根据自身经济状况调整缴费金额,灵活缴存。
- 推出多种缴费方式,如按月、按季度、按年缴费,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4. "增加缴存激励":
- 对按时足额缴存养老金的个人给予税收优惠或其他奖励。
- 推出政府补贴政策,鼓励个人增加养老金缴存。
5. "优化养老金投资":
- 提高养老金投资收益率,增加个人收益,吸引更多人缴存。
- 丰富养老金投资产品,满足不同风险偏好人群的需求。
6. "加强监管":
- 加强对养老金缴存、管理和使用的监管,确保资金安全。
- 对违规操作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参保人的合法权益。
7. "政策引导":
-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
相关内容:
去年11月份,人社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布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地区)名单,个人养老金正式开展试点。如今,一年过去,个人养老金试点取得明显进展。截至2023年6月底,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为4030万人,已经超过企业年金参与人数;10月底,个人养老金产品为739个,金融产品数量不断增加。今年9月份,金融监管总局下发通知,推动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与个人养老金衔接。试点工作为金融机构做好个人养老金金融服务、政府优化完善个人养老金发展支持政策等奠定了基础。
不过,目前个人养老金试点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一个突出表现是“开户热、缴存冷”。其主要原因在于,在个人养老金金融产品数量增加的同时,产品同质化问题较为明显,导致无法有效满足投资者个性化偏好。国内金融市场一度出现较大波动,个人养老金中的基金、理财类产品波动明显,一定程度影响了投资者信心。理财、基金、保险类个人养老金产品通过银行渠道代理销售,在发展初期存在机构合作不畅、产品准入速度较慢等问题,限制了投资者的选择空间。加之目前个人养老金递延纳税优惠政策覆盖群体有限,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够。
为进一步促进个人养老金发展,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努力。个人养老金是一种长期投资,投资者既关注安全,也关注收益。金融机构除了在费用方面适当让利,以增厚个人养老金金融产品收益外,还需要强化投研能力,做好产品资产配置,提升投资收益水平。考虑到个人养老金的投资目的,金融机构要更有效地管理产品风险,提高投资的安全水平。在渠道方面,应不断完善线上渠道,加强产品研发机构和代理销售机构合作,加快产品准入上架,方便投资者投资购买。要完善产品信息披露,方便投资者及时全面了解可投资产品。此外,金融机构还应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和投资者教育力度,以减少或避免在个人养老金投资领域出现诈骗等侵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事件。
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政策支持。个人养老金虽然采用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方式,但其更好发展有助于降低对基本养老金的过度依赖。加之个人养老金发展过程中没有用人单位提供支持帮助,更需要政府的引导支持。在具体政策选择上,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扩大试点或者全面推广,加快个人养老金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准入。做好政策宣传引导,让更多群体了解个人养老金。研究适时提高个人养老金年度缴费上限,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在个人养老金递延纳税的同时,明确对投资收益予以免税,对投资时不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群体在领取时予以相应免税。打通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以推动个人养老金规模快速扩大。
个人也应根据自身情况参与投资。虽然从目前政策实际情况看,参加个人养老金投资过程中实际能够享受到税收递延优惠的群体有限,但是个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仍然有必要投资个人养老金。原因在于,个人养老金金融产品不但相对安全、收益率相对较高,而且能够从外部推动个人积累养老资产,帮助投资者形成长期投资产生长期收益的投资习惯,有助于更好满足投资者在老年时的生活需求。(娄飞鹏)
来源: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