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新规倒计时!速览主流助贷平台最新名单
截至我知识更新的时间点(2023年),在中国,随着金融监管的加强,尤其是针对助贷行业的规范,多家主流助贷平台受到了监管层的关注。以下是一些在助贷行业较为知名的平台,但请注意,这些平台可能会随着监管政策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1. "蚂蚁集团" - 蚂蚁集团旗下的花呗、借呗等,是较早进入助贷市场的平台之一。
2. "京东金融" - 京东金融的京东白条等业务,也是较为知名的助贷产品。
3. "度小满金融" - 原百度金融,提供包括微粒贷在内的多种金融服务。
4. "平安普惠" - 平安集团旗下的普惠金融业务,提供个人消费贷款等服务。
5. "小米金融" - 小米金融提供的小米贷等金融服务。
6. "拍拍贷" - 作为一家老牌的P2P平台,拍拍贷也在转型助贷业务。
7. "陆金所" - 陆金所是平安集团旗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8. "微众银行" - 微众银行作为一家互联网银行,也提供了一系列的助贷服务。
9. "网商银行" - 网商银行(蚂蚁集团旗下)提供了一系列的小微企业和个人金融服务。
10. "苏宁金融" - 苏宁金融提供包括消费金融在内的多种金融服务。
以上平台都是在助贷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机构
相关内容:

距离助贷新规正式落地只剩不到一百天,助贷行业正处在变革的关键节点,金融机构和助贷平台都在积极调整自身策略,整个行业的格局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01
新规倒计时下的主流助贷平台
在助贷新规进入倒计时的阶段,金融机构行动迅速。
商业银行和消金公司反复权衡,严谨制定合作助贷名单,目前,已经有部分金融机构公布了合作的获客导流平台。
综合这些已公布的信息以及行业内的反馈情况,大致梳理出助贷行业里主流的获客平台,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 大厂系助贷平台:堪称助贷行业实力第一梯队,像蚂蚁、京东、字节、度小满、美团等。这些大厂有着强大的品牌影响力,用户数量众多,技术实力也很先进,在助贷领域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是金融机构合作的首选对象。
· 头部互金助贷平台:主要包括上市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和资产规模在300亿以上的互金平台,比如奇富、乐信、信也、嘉银科技、洋钱罐、桔子数科等。这些平台经过多年的发展,业务模式成熟,品牌口碑也不错,在行业内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 持牌机构助贷平台:涵盖了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
不过,新规对小额贷款公司有明确规定,不允许单纯从事助贷业务。而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则成了助贷获客导流领域的活跃分子,像微众银行、马上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平安融资担保等。

在助贷新规倒计时的缓冲期内,金融机构的应对方案是在上述主流助贷平台中进行增减调整。一些比较谨慎的银行,为了降低风险,主动收紧了助贷合作的规模,把2025年的助贷目标设定为控制和减少助贷合作业务,以符合监管部门的要求。
02
新规推动行业“洗牌”,平台分化加剧
助贷新规除了实行名单制准入之外,还对费用标准和行业“红线”做出了明确规定。
一方面,要求商业银行在合作协议里明确平台服务和增信服务的费用标准或者区间,并且要把增信服务费算进借款人的综合融资成本里,确定一个合理的综合融资成本区间。
另一方面,严禁平台运营机构以任何理由向借款人收取利息和费用,融资担保机构也不能用“咨询费”“顾问费”等隐蔽的名目变相提高费率。

这种“双向禁止”的规定,就是要通过穿透式的监管,解决贷款中介市场存在的费率拆分、费用转嫁等不规范问题,让行业变得更加透明、合规。
新规的实施对助贷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小助贷平台。
大多数中小助贷平台主要做的是年化利率24%以上的贷款产品,靠融资担保或者会员费的模式来促成交易,但是银行现在对贷款业务比较谨慎,这使得中小助贷平台获取资金的成本上升,难度也加大了,严重影响了它们的盈利能力。
而头部助贷平台主要做的是年化利率24%以下的贷款产品,资金来源多样,融资成本反而降低了,这就导致行业里头部和尾部平台的差距越来越大。
另外,随着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管理更加严格,包括严格进行尽职调查、从严审批等,中小助贷平台因为合规能力弱、资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
而头部平台凭借更强的风控能力、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合规经验,更容易进入合作名单,并且能够长期留存下来。在行业周期下行的时候,行业出清的速度加快了。
据天眼查的数据显示,现在助贷平台的数量已经降到了4000多家,相比高峰期的8000多家,减少了将近一半。

03
策略调整与中小平台生存空间
面对助贷新规带来的挑战,金融机构和助贷平台都做出了相应的策略调整。
金融机构方面,短期来看,它们倾向于在缓冲期内先对年化利率36%的高定价资产进行业务冲刺,先把今年的投放压力缓解一下,然后再进行整改。
长期来看,金融机构会压缩中小助贷平台的准入,严格控制融资担保类年化利率36%助贷资产的通过率,同时加大对自营年化利率24%和权益类年化利率36%助贷资产的投入。
助贷平台近期也动作频频,一方面,它们调整客户群体和定价策略,优化资产组合;部分业务开始向导流业务、风控输出业务转型,有的按照纯导流模式操作,有的把部分分润费用拆分成导流费用;同时加快储备还能承接年化利率36%资金的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
另一方面,加快双融资担保模式的整改,向年化利率24% + 权益模式以及年化利率24% + 保险模式转型。
在权益类增值服务的探索上,除了传统的会员虚拟权益,部分平台还尝试通过商品分期特权来提供实物权益。
不过,无论哪种增值服务形式,都面临着合规的难题。如果增值服务在营销层面和借款不挂钩,转化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挂钩太多,又必然会存在合规方面的问题,以贷收费是平台难以回避的难题。
虽然中小助贷平台面临着很多挑战,但在名单之外还是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不管行业怎么整改,那些更下沉的次级客群的金融需求始终存在,这些客群的需求就是中小平台的市场份额。
同时,一些资金成本比较高的金融机构,由于接不了头部平台的业务,如果想继续开展业务、实现稳定的固定收益利润,就只能和中小平台合作,这些资金为中小平台提供了生存的基础。
助贷新规倒计时,助贷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主流助贷平台名单的确定、行业的洗牌、金融机构和助贷平台的策略调整,都预示着行业将朝着更加合规、稳健的方向发展。
中小助贷平台虽然面临着困境,但仍然有一定的生存价值和发展空间,未来行业的格局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