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交易限制全面放开?多家机构权威发声揭示新动向
关于量化交易限制放开的消息,通常来源于官方政策调整或市场相关机构的声明。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途径和步骤,用以了解这一信息:
1. "官方公告":首先,可以关注中国证监会或中国人民银行等官方机构的公告,这些公告会明确指出政策调整的具体内容。
2. "媒体报道":各大财经媒体、金融时报等会及时报道此类消息,可以通过这些渠道了解。
3. "行业机构发声":多家机构发声通常意味着这一消息已经得到了行业内的认可。以下是一些可能发声的机构类型:
- "量化交易平台":如同花顺、东方财富等,它们可能会通过官方渠道发布相关信息。
- "投资咨询公司":如中金公司、国泰君安等,它们可能会在研究报告或新闻稿中提及。
- "研究机构":如中国金融学会、中国证券业协会等,它们可能会在行业论坛或学术研讨会上讨论。
4. "市场反应":量化交易限制放开可能会引起市场资金流向的变化,可以通过观察相关股票、基金等的交易量、价格变动等来间接了解。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情况:
- "政策解读":如果政策确实放开,相关机构可能会发布政策解读,帮助投资者理解新政策的具体影响。
- "业务调整":部分量化交易平台可能会调整其产品和服务,以适应新的政策环境。
- "市场影响":量化交易放开可能会对市场结构、交易策略等产生
相关内容:
记者采访多家私募获悉,量化交易相关限制放开致使成交量放大等说法不够严谨。前期沪深证券交易所已经对个别机构的异常交易行为采取了监管措施,而非限制卖出。另外,备受关注的DMA业务也有收紧趋势,有业内人士透露,后续杠杆比例、规模等方面的管控会相对严格。
业内人士表示,量化投资作为一种交易模式,应该被纳入监管之内。多家量化私募坦言,近期已经对公司的策略和风控体系进行了优化,以避免短时间内的冲击式买卖以及净卖出。
量化交易限制放开的传闻与事实不符
2月28日,A股两市成交金额约1.36万亿元。“量化交易限制放开导致市场交易量显著放大”的传闻在市场持续发酵。
对此,记者采访机构获悉,此种说法并不严谨。
“在此前市场震荡加剧的行情中,沪深证券交易所进行了及时跟踪和动态管理,并对一些异常交易行为进行了严格检测和管控。但这并不是市场所理解的限制卖出,而是其职责范围内的监管动作。将市场交易量放大完全归咎于量化,也不够科学。”沪上一位量化私募人士坦言。
2月22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就有关媒体报道答记者问时表示,股市有涨有跌是规律,有买有卖是常态。监管部门对于正常的市场交易不干预,依法保障投资者公平自由交易的权利,对于扰乱市场交易秩序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依法依规予以打击。近日,沪深证券交易所依规对个别机构的异常交易行为采取了监管措施,是履行交易监管职责的举措,不是限制卖出。下一步,证监会将指导沪深证券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完善异常交易监管标准,依法依规打击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市场正常交易秩序。
DMA业务上了“紧箍咒”
除了量化交易限制,近日DMA业务收紧的消息再度传开。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收紧是趋势,尤其是DMA产品的杠杆比例、对外募集方面会更加严格。上周有私募接到券商通知,要求管理人不得新增DMA额度。沪深证券交易所曾表示,要加强杠杆类产品的监测与规制,防止短时间内出现踩踏。
沪上一位信托业人士直言,去年以来很多私募将DMA产品开放给个人投资者申购,且杠杆比例高达4倍,DMA规模一度增至2000亿元以上。这其中本就存在合规风险和投资人适当性风险,收紧此类业务有助于防范尾部风险的暴露。
量化私募加班加点优化策略
记者采访获悉,目前多家量化私募已经在策略优化上有所行动。
世纪前沿称,通过对近期市场情况的分析和观察,公司对风控模型进行了调整,适当收紧了模型的波动率约束。卓识基金也表示,针对多种极端行情下的风控优化问题,研发团队在春节长假期间进行了高强度的策略迭代开发,完成了多个产品线的策略升级。
灵均投资在近期的内部交流中也表示,后续将继续加班加点在策略层面做出以下改善:
一是更加明确产品线定位,并且坚持长期主义的投资方式。由于量化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短期排名备受关注,当绩效承压时,此前会在产品线里追随市场风格走势。但是通过复盘和反思,这种做法从长期来看可能表现不理想,毕竟市场风格总会出现周期性反转,因此公司会更加明确不同产品线的定位,对风格约束控制得更紧。
二是更加重视在不同指数成分股内,尤其在之前相对开发较少的大中市值股票中挖掘超额收益。
三是在交易风控上进行升级。一方面,对交易模型参数进行调整,保证买和卖的进度都尽量贴合市场的交易曲线,避免短时间内的冲击式买卖以及净卖出;另一方面,加强盘中实时监测,便于提前发现问题并人为介入和解决。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