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创业板必看!如何证明研发费用“真实、准确、完整”?
在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的企业,研发费用的真实、准确、完整是监管部门非常关注的问题。以下是一些证明研发费用“真实、准确、完整”的方法:
1. "研发活动记录":
- "研发项目立项文件":包括项目背景、目标、预期成果、预算等。
- "研发过程记录":如研发会议记录、项目进度报告、实验记录、测试报告等。
- "研发成果文件":如专利申请文件、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技术标准等。
2. "研发人员投入":
- "研发人员名单":包括姓名、职位、工作时间、参与项目等。
- "工作时间记录":如考勤记录、工作日志等。
- "薪酬记录":如工资单、社保缴纳记录等。
3. "研发设备投入":
- "设备清单":包括设备名称、型号、购置时间、使用情况等。
- "设备使用记录":如设备使用日志、维修记录等。
4. "研发费用支出":
- "费用报销单据":如发票、收据、银行对账单等。
- "费用分配记录":如费用分摊表、项目成本核算表等。
5. "第三方审计":
- "聘请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对研发费用进行专项审计。
- "审计报告":审计机构出具的关于研发费用
相关阅读延伸:科创板/创业板必看!如何证明研发费用“真实、准确、完整”?
一、研发费用归集的关键问题与合规路径
研发费用的准确归集是企业IPO审核的核心关注点,直接关系到科创属性评价指标的达标情况。根据证监会9号指引及近期监管案例,企业需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研发人员认定与薪酬分摊
- 全时研发人员界定:监管明确要求研发人员需满足“50%工时门槛”,即既从事研发又从事非研发活动的人员,当期研发工时占比低于50%的,原则上不得认定为研发人员。近期典型案例是科利德半导体材料公司,该公司将33名实际从事非研发工作的员工薪酬(涉及金额805.36万元)全部计入研发费用,且未提供工时分摊记录,导致研发费用虚高。
- 人员身份真实性核查:企业需避免通过“合同换签”或“系统调岗”等手法虚增研发人员。科利德案例中,监管发现该公司在申报后与13名生产技术员重新签订研发岗位合同,并在OA系统中将15名员工部门突击调整为研发中心,这些人员均被认定为“研发人员真实性存疑”。
2、研发材料领用与费用归集
- 单据一致性要求:研发领料必须有完整、可追溯的书面记录,系统数据需与原始单据严格匹配。某科创板企业被查出两大问题:一是ERP系统中归集为研发费用的材料领料,对应纸质单据实际用于生产;二是部分研发领料无纸质单据支撑(涉及金额484.80万元)。
- 技术合理性验证:研发领料需符合技术逻辑。某科创板企业在报告期内研发领用钢瓶瓶阀2399个(金额388.03万元),但配套使用的钢瓶领用数量为零,公司无法解释该异常现象的合理性。
- 产出物成本处理:研发过程中产出的产品或副产品,销售后其成本不得计入研发投入。企业需建立单独的产出物成本归集和销售确认机制。
3、共用资源费用分配
- 研发与生产共用设备、产线、场地时,企业必须建立量化分摊标准(如工时占比、面积占比)。9号指引强调“无法合理分配或未分配的不得计入研发支出”。
- 实操中需建立资源使用记录系统,例如设备使用日志、实验室预约登记等,确保分摊依据可验证。
二、研发内控制度健全性与有效性的建设要点
研发内控制度健全性与有效性是企业研发活动健康、高效、可持续进行并最终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和保障。
1、制度框架的完整性要求
根据9号指引及容诚会计师事务所实务指南,半导体材料企业应建立以下核心制度:
- 研发活动与人员认定制度:明确定义研发活动边界,制定人员认定流程
- 研发业务流程规范:覆盖立项→实施→结题全周期
- 研发项目台账管理制度:按项目归集支出,确保可追溯
- 研发支出审批程序:明确开支范围、标准及审批权限
- 共用资源分配机制:量化分摊标准,保留原始记录
2、关键控制点的执行有效性
- 立项管理:需包含可行性研究、预算编制、任务书审批环节。特别关注研发预算与实际支出的匹配度,差异过大会被视为内控缺陷。
- 过程监控:确保三类证据链的完整性
人员活动记录:研发人员工时日志、岗位职责说明
物料流转轨迹:领料单-使用记录-产出物/废料处置单
设备使用日志:共享设备的研发/生产用时记录
- 结项验收:需由独立团队进行技术验证,重要项目应聘请外部专家参与评审。
表:研发内控常见缺陷与整改措施
缺陷类型 | 典型案例表现 | 监管后果 | 整改措施 |
研发/生产混同 | 同一批次号既用于生产又标注为研发 | 75%样本异常率 | 建立批次号分类规则,实施双系统管理 |
工时记录缺失 | 无研发人员工时分配证据 | 薪酬归集被否 | 上线数字化工时填报系统 |
资本化依据不足 | 研发阶段划分无技术文档支持 | 要求费用化处理 | 引入TRL评估体系,建立阶段评审标准 |
三、半导体企业典型监管问询案例分析
1、研发指标造假
- 违规事实:通过重新签订劳动合同虚增研发人员13人,系统调岗15人,将33名兼职人员薪酬805.36万元全额计入研发费用;研发材料领用单据不匹配(差异185.96万元)且无合理解释。
- 处罚结果:公司及保荐机构被通报批评,研发费用扣除后不再满足科创属性指标。
- 监管启示:突击调整研发人员构成、研发材料与生产逻辑不符等异常点已成为现场督导重点。
2、研发费用相关的财务造假
- 违规事实:2020年虚增营业收入1536.72万元(占比11.55%),虚增利润总额1246.17万元(占比118.48%),主要通过虚构销售交易、提前确认收入实现。
- 处罚结果:被认定为欺诈发行,公司罚款400万元,董事长等高管合计罚1250万元,IPO主动撤单后仍被罚。
- 监管启示:2024年2月处罚表明“一撤了之”已成历史,监管追溯力度加大。
四、结合9号指引的实务建议
建议在申报前6个月启动专项合规审计,以监管视角前置排查风险点,确保研发投入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经得起现场督导检验。
1、研发费用归集实施路径
- 分项管理:按人员薪酬、直接材料、折旧摊销等设置明细科目
- 证据链条:
人员:劳动合同+工时记录+薪酬分摊表
材料:领料单(注明项目号)-使用记录-余料处置单
设备:使用日志+分摊计算表
差异分析:研发投入计算口径(=费用化研发费用+资本化开发支出)需与加计扣除金额、高企口径比对
2、内控体系优化三步法
- 制度搭建:按9号指引要求制定《研发活动认定办法》《研发支出审批细则》等核心制度
- 系统部署:上线研发项目管理模块,实现项目-人员-物料联动管理
- 审计验证:聘请第三方专项审计,模拟监管问询进行穿行测试
3、问询应对重点准备
结合近期IPO问询趋势,建议企业预先准备以下问题的实证材料:
- 研发人员占比异常波动:尤其是报告期最后一年突击增加的解释
- 材料领用技术合理性:如光刻胶企业需说明试验线宽与耗用量的匹配关系
- 委外研发真实性:大额委外项目(占比超15%)需提供受托方资质、成果归属证明
- 资本化时点论证:阶段划分依据文档
关于泰克思
泰克思·研发费用合规智能管理系统是一款自行设计研发的SaaS软件系统,支持与客户现有OA系统、财务核算等系统的无缝对接。可实现:智能工时填报、全链过程管理、嵌入审批流、研发领料全流程可控、自动生成研发支出表单、加计扣除资料、风险预警。基于“软件系统+深度咨询服务”的解决方案赋能拟上市企业研发体系合规管理和研发费用的准确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