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璞投资归江最新洞察,坚守投资逻辑,股神助力亦非万能

信璞投资归江最新洞察,坚守投资逻辑,股神助力亦非万能"/

信璞投资归江的最新发声体现了其对投资逻辑的坚定。以下是归江先生的观点概要:
1. 投资逻辑不变:归江表示,其投资逻辑没有变化,仍然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的原则。这意味着他会继续寻找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优质企业,并持有这些企业的股票。
2. 股神都帮不了你:归江指出,即使是像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也无法保证投资一定成功。他认为,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投资者自身的努力和坚持,而不是依赖于外部因素。
以下是归江先生发言的具体内容:
“我始终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的原则,寻找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优质企业。在投资过程中,我会关注企业的基本面、行业地位、竞争优势等方面。虽然股神巴菲特等投资大师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投资成功的关键还是在于投资者自身的努力和坚持。
股神都帮不了你,因为投资市场充满不确定性。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坚定的信念,才能在投资过程中取得成功。当然,我也在不断学习和进步,以提高自己的投资水平。”
总之,归江先生强调投资者应保持独立思考,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的原则,并不断学习和进步,以应对投资市场的复杂性。

相关内容:

“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他对资产的看法。”

“真正的货币安全战争就是存款的战争,存款是最终流动性的来源。”

“这个时代已经变调了,吃利息变成了吃股息,一字之差,改变的是整体的资本结构。”

“越跌越买还是越涨越买,决定了投资人到底是资本配置者还是景气交易者。”

“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大缩表时代,这是客观的事实。信贷资本变成流动的股票资本,这个趋势没人能够逆转。”

从业27年的老将信璞投资归江,近期在好买财富2025年度新方程专户臻享会暨FOF论坛中,围绕全球大变局下中美资本配置,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归江鲜有的谈到了对中美宏观问题的分析,但他并不聚焦于关税、政策的解读,而是用了一个“六边形战士”的形象比喻,谈及股、债、房产在中美市场之间的比较价值以及背后动因。

他指出,在居民资产结构尚未彻底切换的当下,“高分红资产”正逐渐成为全社会的稀缺资源——在房产、信贷、基建全面降温的背景下,存款的增量正在积压,资本正在寻找新的出路。

他提醒我们,存贷差正悄然转向“存股差”与“分红差”。

以港股为例,哪怕经历一轮上涨,仍有不少资产提供超过6%的分红率,远超银行1.5%的存款利息。这种利差不仅改变了定价体系,更在重构资本的路径选择。

银行开始接受股票质押替代土地质押,保险资金以更高比例进入股市,国家队也倾向于配置分红稳定的高股息资产,背后正是对“利差安全边际”的系统性再定价。

在归江看来,做价值投资不仅要懂企业,还要看得懂财政,看得懂周期,能用底层的资产负债表来识别趋势转折。他将自己的方法论比作“CT视角”,用现金流、分红率、资产质量来透视股票的本质,而非仅仅关注短期盈利和故事。

他长期讲授价值投资课程,认为经得起学生追问的投资逻辑,才配得上长期的资金信任。

这一整套思维方式,最终回到一个最基础的分野:你是顺周期做交易,还是反周期做配置?你是情绪驱动的买卖者,还是利差驱动的持有者?

归江说,在每一次大变局中,决定投资命运的,从来不是市场本身,而是你所使用的那张思维地图。

这场分享,也许就是他递给我们的那张新地图。

聪明投资者(ID: Capital-nature)整理了本场交流的重点内容分享给大家。

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他对资产的看法

最近我在读《庄子》,第一句话是“北冥有鱼”。这句话我过去读没有感觉,现在突然找到了感觉。

为什么《庄子》的第一句话是“北冥有鱼”?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他对资产的看法。

庄子告诉我们,别在“小脚趾国”里选资产、抢资产,把视野放宽一点去观察资产,反而看得更清楚。

虽然我们是管人民币基金的,但研究美国、日本的案例,会让我们的资产配置变成一个显而易见的简单题目。

这次交流,我会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来谈谈全球资产的渗透。

我是交大本科、复旦研究生毕业,2010年成立了信璞投资。

对基金经理来说,管多少钱其实不重要,规模大是责任重,给客户赚钱才是真正对社会的贡献。

我引以为豪的是,从业这些年还是为投资人赚到了钱,虽然规模不大,但大部分是赚来的,而不是靠融资。这也是巴菲特和别人最大的区别,他也没融多少资。

同时,我自己还在复旦给学生开了一门“价值投资课程”,上了9年,上课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梳理自己投资逻辑和方法的过程。

好为人师最大的好处是经得起被提问,比如每个股票都得经得起学生的追问,能不能拿出来在阳光下跟学生讲?逻辑有没有漏洞?

做老师的这十年中,我的组合越来越理性,这很重要。

真正的货币安全战争就是存款的战争

我总结中美资本配置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六边形战士”。

作为基金经理、家办(管理人)或普通的高净值客户,要充分理解股票、债券和房产,这三类资产决定了你的命运。

如果能在这三类资产之间成功切换,就已经获得了顶峰的业绩;如果还能在中美之间进行长期的资产再切换,那是“六边形战士”了。

我们怎么看中美问题?

作为朴素的价值投资者,不用纠结在复杂的M1、M2里面,所以我们去看中美(问题)就是看流动性,看中美债务谁先破?

中国是35万亿国债加上48万亿的地方债一共是80万亿,居民存款是150万亿。

只要外汇管制,钱不出去,无论是买股票、买债券,还是存款,都是居民在跟国家一起化债,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而已。

而美国有36万亿美元的国债,2万亿美元的地方债。之所以美国没有什么地方债,是因为美国很多地方债都出现了违约。

美国的国债是用来充军费、交医疗保险,最重要的是给公务员发工资,这跟我们地方债的职能本质上相同。

而美国仅有18万亿美元的居民存款来支持38万亿美国政府债的流动性。

两相比较可以发现美国要解决国债问题,需要向外国人收关税,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向本土企业和资本家征税。美国已经悄然增加了1%的股票回购税。

在罗斯福新政时代,美国的企业所得税接近50%,个人所得税最高达到90%的累进税率,甚至对未分配利润征税,这才解决了大萧条带来的债务危机。

如果罗斯福活过来,他会做何选择?

中国全面进入了产能过剩时代

中国这几年虽然非常难过,但有一个增长指标,即新增居民存款。

在过去最痛苦的三年里,全世界没有银行有像中国这样存款大额增长的报表。今年上半年又有接近8万亿的新增存款,非常惊人的。

去年“9·24”政策出台,老百姓们都排着队去开股票账户。大家还是对1.5%的理财收益率心有不甘啊。

但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存款增加却银行却贷不出去?

社会经济发展要么做股票投资,要么去做实业。但实业需不需要资金,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实业资金是拿着厂房、土地去银行抵押贷款,然后建厂房、修公路、修电厂、修石化工厂,但中国的固定资产形成占GDP比重已经超过40%,达到全球最高。

所以,即使没有中美贸易战,中国也全面地进入了产能过剩时代。

在1930年,美国有40万公里的运营铁路,而现在却拆得只剩下20万公里运营铁路了。

我们中国的商场何尝不是如此?

因此,现在银行新增的存款很难转换为进入固定资产行业的贷款了。

银行吸收存款给老百姓1.5%的利息,贷给企业要3%-5%的利率,银行吃个中间利差。

而价值投资者看股市,就像孙看白骨精,就像医生拍CT,看不见小鲜肉,只看得见骨头。这个“骨头”就是分红利差。当市场最差时,港股分红率达到10%,即使目前为止涨了这么多,港股大白马还有6%的分红率。

而这6%的股票分红与1.5%的存款利息之间的利差远远超过银行的存贷差。这个利差对资本形成了“万有引力”,将银行存款吸到股票市场,吸到ETF,吸到保险账户。

保险公司也是可以在存贷差和存股差之间灵活转换的金融牌照。

比如,你去买一个5年期的理财险,给你3%的利息,它用这个钱买了6%股息的股票,你赚3个点,保险赚3个点利差。同时,这五年股票上涨也全部归保险公司所有。

所以,中国现在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拐点。

中国老百姓有150万亿的存款,存款利息按照2%算,也就是3万亿,但现在股票分红开始第一次超过银行里的存款利息。

这个时代已经变调,从吃利息变成了吃股息,一字之差,改变的是整个金融市场的结构。

中国的A股加上港股,大致有100万亿(收入),5万亿的利润,分红加回购从2019年的1.4万亿增加到2024年的接近3万亿。

(企业)业绩下降,(居民)收入下降,但公司分红额却在刚性上升。这是个熊市中的增长指标推动了股票的差别化定价。

为什么经济越来越差但股票越来越涨?背后就是红利因子在推动,存贷差变成了存股息差。

而A股的股票融资额从1.5万亿变成了3,000亿,也少了1万亿。

再来看中美“六边形战士”,我们不看“肉身”,只看“CT扫描图”,也就是只看股息,就能洞察资产的底层价值。

美国股票的分红率也有3%,但美国公司是将所有利润去分红的同时,还借了大量的债务去分红。美国银行早我们10年,就进入了银行信贷“违规”入市,借款给企业分红的时代了。

如果美国CEO来管理一家10倍市盈率的,业绩不增长的中国公司,他首先会把利润全部分光,10%的股息率,股价先涨一倍,再借个10年的利润来分红和回购,股价再涨个1倍。10年4倍就到手了。

纵观中美两国的股、债、房“六边形战士”,只有中国股票有无杠杆股息率6%的水平。

这就是我们作为价值投资者,用CT观察资本市场的视角。

资本配置者和景气交易者

作为价值投资者还有一个视角跟普通投资者不一样。越跌越买还是越涨越买,决定了投资人到底是资本配置者还是景气交易者。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类投资人。

资本配置者的仓位是金字塔型:经济越差的时候股票仓位越重,经济越好的仓位越低。资本配置者往往是上市公司,国家队,保险公司等长期资金。

上市公司低点回购自己股票,国家队为了维稳,保险公司为了赚利差。 牛市来了,上市公司才可以高价发行股票,国家队慢慢退出,保险公司退还保单给你自己炒股票。

景气交易者的仓位是倒金字塔,经济越好的时候股票仓位越重,甚至还融资加杠杆。经济越差的仓位越低,甚至被止损打爆。

PEG和M2这些景气指标就是景气交易者的招魂幡。为什么景气交易者要急着高点买股票呢?最简单的理由就是,因为低点没有仓位啊。

当资本配置者的成本是熊市成本,牛市来了,多赚少赚无所谓,股票很多,慢慢卖。

而景气交易者却是牛市成本,小涨一点,心有不甘啊?涨了继续加注啊,收益不足加杠杆啊,跌了心有不甘啊,补仓。这种景气交易者的高成本劣势将带来长期的心理劣势,直至景气结束,低点止损出局。

再举个例子,上海房价1万块的时候一套婚房就够了,房子涨到3万的时候,要给父母买一套,房价5万的时候要给儿子买一套,房价涨到10万的时候,再给孙子买一套。当房价涨到最高点的时候,祖孙三代人手一套房子。就是典型的景气交易者的思路。

而资本配置者的思路则是,卖掉一套1.5%的租金的房子,换成6%的股息的蓝筹股吧。

为什么财富排行榜上都是上市公司的老板?他们既不会被量化收割,也不会被流动性所裹挟。因为他们只做一件事情,低点买回股票,高点融资稀释股票。

所以投资逻辑不变,股神都帮不了你。

理解周期运行,算清楚资产的内在价值

只有低频和低成本的长期投资者才可能不被量化割韭菜。

普通投资者只有从频繁交易的韭菜投资人变成埋入地下的土豆投资人,老老实实赚企业的钱,分红的钱,才可能免受技术精英的收割。

其次,作为长线投资者寻找规律非常重要。

我们定义自己的价值投资策略是在无人问津处,买机构PEG视角下错杀的现金流资产。

开题我们讲“北冥有鱼”,要把视野放宽,所以我们研究了大量的长周期资产。

比如最近我们在做的香港地产百年回顾,李嘉诚这批港资企业家和巴菲特年龄接近,他们一生的资本配置有何差异?这轮香港的地产周期将引发哪些家族资产的沉浮?

其次,桥水近年来被大家所熟知,如何在动荡环境下,经营全天候的投资视角?

第一,全行业覆盖。我们需要覆盖大量的负相关的行业和资产。

比如,消费股在创历史新低,而矿业股却在摸历史新高,金融股处在估值修复期。通过这些不同周期资产的配置,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攻守兼备,穿越牛熊的稳定收益组合。

第二,生命周期的全周期覆盖。

对于资本开支驱动的成长股,分红驱动的价值股、还有债务重组驱动的破产重整股,我们也统统不能遗漏。把企业的生老病死看通了,我们对于周期的理解也就更完善了。

最后,一个全天候基金经理既要懂股票,还要懂债券,更要懂财政。

举个例子,我们研究日本的财政缩表带来了十年的医药集采,过去三年轮到了中国的医药集采,未来三年可能是美国医药的集采。这个财政驱动的医药周期,是医生和科学家出身的基金经理难以看到的视觉盲区。

我也非常幸运,过去管社保基金的经历,让我非常了解财政思维下的资本运作架构。

社会资产负债表发生了大逆转

总结来看,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大缩表时代,这是客观的事实。银行从信贷资本变成流动的股票资本,这个趋势没人能够逆转。老百姓不买房,企业不投资,政府不基建,这三个“不”导致全社会现金流喷涌。

企业的管理目标从利润表的增长转变为对负债的压缩、现金流的增加,分红的提高,股本的缩减。

资本过剩带来的低利率、投资者不看好经济带来的股票低估值,这两个因素交集带来的显著的股债利差,是我们这代人的一次巨大福利。谁能最大程度的锁定这个利差,谁就能躺在海滩上享受阳光,让太阳给你打工。

发布于 2025-07-10 05:47
收藏
1
上一篇:股市逐梦之旅,我探寻职业投资者价值投资的终极之路 下一篇:A股市场新风向,证监会强调上市非终点,融资工具非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