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交易,解析其利弊之争,揭秘金融市场的双刃剑
量化交易是一种利用数学模型和算法自动执行交易决策的金融交易方式。它既有利也有弊,以下是对量化交易利弊的分析:
### 利:
1. "提高效率":量化交易可以快速处理大量数据,比人工交易更快地执行交易。
2. "减少情绪影响":由于量化交易是自动化的,它不受交易者情绪的影响,可以更客观地做出决策。
3. "分散风险":量化交易策略可以分散风险,减少单一市场的风险。
4. "提高收益":一些量化交易策略可以捕捉到市场的微小波动,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
5. "优化资源分配":量化交易可以更有效地分配交易资源,提高交易效率。
### 弊:
1. "系统风险":量化交易系统可能会因为算法错误、技术故障或其他原因而崩溃,导致重大损失。
2. "市场操纵":一些量化交易策略可能会操纵市场,损害其他投资者的利益。
3. "信息不对称":量化交易者可能拥有更多的信息处理能力,这可能导致信息不对称。
4. "算法风险":量化交易依赖于算法,而算法可能会出现缺陷或被黑客攻击。
5. "市场影响":量化交易可能会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当交易量非常大时。
总的来说,量化交易可以提高交易效率和收益,但也存在一些风险。投资者在选择量化交易时应该充分了解其优缺点,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相关内容:
1.量化交易由于其超高频交易率,造成短期内买卖成交量大幅增加,从而带来市场交易资金的增加,也就是我们经常关注的成交量。比如近期市场成交量在1.2-1.5万亿左右,量化贡献了0.5万亿左右。单就成交量来看,确实带来了流动性。
2.这种流动性一般是场内资金,也就是已经有了一定仓位,才能实现卖出操作和买入操作,从而实现T+0套现。很多外资机构,都是量化龙头,如果量化被限制,外资也会被限制,也就是外资买入会减少。
3.由于量化的高频套利特性,在一些流动性高,资金活跃的个股中,是量化的集中营。比如我们熟悉的贵州茅台,沪深300ETF等。经常可以看到大量的买单和卖单,特别是在一个关键支撑位或者压力位时。在交易软件中,好不容易突破,但立刻被大单打压下来。这就是被量化的一种典型特点。当主力确定要拉升一只股票时,其资金量必定非常庞大,大到超过量化资金的存有量,否则即使上去,也会瞬间被量化打压下来。
4.量化的微利特性和高频交易特征,直接导致很多股票很难快速突破。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股票流动性不错,但是围绕一两分钱来回打转一整天,这种情况大概率是被量化高度控制的股票,一分钱对于量化来说,扣除交易费用,可能还有0.2%以上的利润,一买一卖,0.2%到手,还是很可观的。我们散户平均每天能有0.2%的收益吗?除非大神,普通投资者非常非常难。
5.量化的高频交易和高成交量,是证券市场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那么,如果量化呗取缔或被高压限制,后果是什么?以下是个人观点,欢迎指正,仅供交流!
1.短期内(1-3个月)
市场流动性大幅下滑,场外资金观望,场内资金调仓和避险,导致下滑幅度可能会达到30-50%,每天成交量降到7000亿到1万亿以内。中小盘股每天成交量会极低,从而引发阴跌行情。短期内不断下跌。恐慌情绪升温,观望氛围增加。
2.中期(3-6个月)
资金持股周期延长,原来一只股票可能持有3天,量化取缔后,持有周期会被迫延长,以时间换空间。短期套利时代终结。
流动性倾斜,高流动性且业绩优秀的个股如贵州茅台,宁德时代等,成为增量资金增持重点,溢价空间被放大,股价持续拉升。
题材股和涨跌停股周期延长,比如某一个股涨停天数可能会翻倍,以前最多涨停3天,量化取缔后,可能会涨停5天甚至更长,跌停也是一样。
主观投资被增强,散户数量增加,保险和养老资金介入幅度增加。外资长线资金增加,量化资金减少。
一加一减,是正是负,不好评估。
3.长期(一年以上)
价值投资和公平交易回归,红利,低估,绩优股,被资金重点关注,波动率增加,估值修复快速提升,翻倍行情不断上演。
业绩差的个股,被资金规避,淘汰速度增加,大量公司快速退市。
市场从效率博弈转为质量博弈,
长线资金加速进入市场,机构抱团行情回归,龙头股票收益率大幅提升。
散户数量大幅增加
总之,量化取缔或严格控制,会带来短期阵痛,在所难免。但长期看,价值投资真正回归,让市场更加公平,还是非常不错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