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基、货基热销限购潮再起,部分产品门槛降至仅100元!

债基、货基热销限购潮再起,部分产品门槛降至仅100元!"/

近期,确实有多只基金采取了限购措施,这反映出市场对于基金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同时也可能反映出基金公司对于风险的谨慎态度。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影响:
### 原因:
1. "市场热度":当市场对某类基金的需求激增时,基金公司可能会出于风险控制的目的,限制购买额度。 2. "风险控制":基金公司可能担心大量资金涌入会增加基金运作的风险,特别是对于债基和货基这类风险相对较低的基金。 3. "流动性管理":限购可以作为一种流动性管理的手段,避免基金规模过快膨胀,影响基金的正常运作。
### 影响:
1. "投资者情绪":限购可能会让一些投资者感到失望,认为基金公司对市场的看法过于谨慎。 2. "市场供需":限购可能会加剧市场供需的不平衡,进一步推高某些基金产品的价格。 3. "市场趋势":长期限购可能会影响投资者对基金市场的信心,进而影响市场趋势。
### 具体情况:
- "限购金额":有些基金产品限购金额仅为100元,这可能意味着基金公司希望控制每只基金的规模,避免因规模过大而带来的风险。 - "债基和货基":这两类基金通常被认为是风险较低的产品,但限购措施表明,基金公司对市场的看法并不乐观。
总的来说,限购措施是基金公司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风险控制策略做出的决策

相关内容:

经记者:任飞 每经编辑:肖芮冬

11月24日,又有多家基金公司发布限购公告,包括中信保诚稳泰、金信消费升级等,均暂停大额申购。此外,近日还有部分基金调整了单个投资人的单日累计申购上限,如华夏新锦绣A、C类设定上限仅100元。

从近期公布的相关限购基金来看,涉及的基金类型多样,包括权益、债券以及货币基金等均有涉及。往年临近年末,也会出现类似限购的公告频发。有分析指出,此举与基金经理控制仓位以及锁定收益等方面有一定关系。

近期频现基金限购公告,有的申购上限仅百元

今日又有多家基金公司发布限购公告——中信保诚基金、金信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早间公告,对旗下部分基金实施限购,包括但不限于暂停大额申购业务。

从限制大额申购的基金来看,中信保诚稳泰、金信消费升级、信澳安益纯债等均暂停大额申购。中信保诚基金公告称,为了维护中信保诚多策略的稳定运作,该产品自11月24日起暂停2万元以上(不含2万元)大额申购、大额转换转入及大额定期定额投资业务。

金信消费升级则限制机构投资者在该基金直销方式及各代销机构的大额申购业务,决定于2023年11月23日15时后提交单笔金额超过100万的申购申请拒绝。长城中小盘成长则于11月27日开始,暂停对A类份额的大额申购,上限为500万元。

每经记者注意到,近期有不少基金发布限购公告,有的已经不是第一次限购,如前述中信保诚多策略,本月已发布第三条限购公告。

无独有偶,华夏新锦绣也在本月第二次公告限购——11月13日,该产品宣布限购2万元;11月23日,再次调整限购方案,申购上限调整为100元。而在今年2月份,这只基金限购金额是100万元。

今年以来,陆续有基金实施限购,特别是一些知名基金甚至暂停申购。一方面,机构或也出于持续营销的考虑,对于同一基金经理旗下的其他产品进行资金分流;但也需要看到的是,由于部分基金投资组合策略容量有限、规模过大不利于获取超额收益等,这些基金选择限制规模过快增长,以维持基金的稳定运作。

有分析指出,往年市场临近年底也有基金披露限购,这与基金经理控制仓位以及锁定收益等方面有一定关系。毕竟,新增资金会冲淡现有资产配置的所占比例,而要在此时重新寻找市场投资机会进行配置,显然难度较大。

债基、货基也限购,大类资产配置难度增大?

从全年来看,虽然也有一些基金实施限购,但在同一时期出现多种类基金品种限购的情形此前较少。目前的情况是,不仅权益类产品限购,就连债基、货基等也纷纷加入限购,涉及基金种类多样。

比如,信澳安益纯债在11月24日公告时提到,为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自11月24日开始,对该基金C、E类份额单日同一基金账户累计申购分别设置100万、1000万上限;同一天,国联日日盈利公告,基金B类份额将暂停申购业务。

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固收类基金也加入限购行列。有分析指出,大额申购或赎回需求过多,会导致基金规模的稳定性降低,且债券基金的标的资产是债券,合适的标的债券总量有限,必然会导致市场竞争激烈、削弱收益率。

那么,目前机构进行大类资产配置的机会还有哪些?

华安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认为,高利率带来的紧缩效应已经开始显现,通胀有望持续回落,本轮加息周期或已结束,未来随着美国劳动力市场供需格局反转,降息预期也将逐渐升温。对于市场还可以保持积极态度,建议关注A股回暖趋势,看好数字经济相关行业的投资机会。

中欧基金则认为,当前,对周期及防御板块的均衡配置或更加有利。对于债券市场,随着国债供给高峰过去、央行呵护流动性,短端的制约也会逐步解除。12月中政策利空出尽之后,利率可能再度回落。从近期央行表态来看,信贷有提前发力的可能性,市场可能会再度博弈降息预期。这种情况下,利率震荡一至两周之后,可能会再度选择下行。

每日经济新闻

发布于 2025-07-10 17:03
收藏
1
上一篇:华安沪深300量化增强基金招募说明书更新摘要解析 下一篇:股票买卖时机一瞥即明,MACD指标助你精准把握买卖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