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债基“牛市”强劲,年化收益率超10%,专家警示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今年以来债基“牛市”强劲,年化收益率超10%,专家警示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今年以来,部分债券型基金(债基)年化收益率超过10%的现象确实引起了市场的关注。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有市场环境、资金面等因素的积极作用,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
以下是债基“牛市”背后可能存在的隐藏风险:
1. "利率风险":债券价格与市场利率呈反比,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债券价格会下跌。如果未来市场利率上升,债基的净值可能会受到影响。
2. "信用风险":债基投资于各类债券,其中不乏信用风险较高的债券。一旦所投资债券发行人出现违约,债基净值将受到冲击。
3. "流动性风险":债基的流动性相对较低,尤其在市场波动较大时,部分债券可能难以迅速变现,从而影响基金净值。
4. "经济周期风险":经济周期对债市影响较大。在经济下行周期,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可能导致信用风险上升,进而影响债基的表现。
5. "监管风险":政策监管的变化也可能对债基产生影响。例如,监管机构对债券市场的调控政策、流动性管理要求等,都可能对债基带来风险。
针对以上风险,投资者在投资债基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 "分散投资":投资债基时,要关注债券品种的分散,以降低单一债券的风险。
2. "关注信用风险":选择信用评级较高的债券进行投资,降低信用风险。
3. "合理

相关内容:

广网北京6月17日消息(记者唐婧)据中央广播电视经济之声《环球新财讯》报道,今年以来,部分债券型基金投资回报率上升,一些产品年化收益率甚至超过10%,吸引了不少投资者跟风投资。专家提示,债基“牛市”背后的隐藏风险值得关注。

近期,我国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因为收益率高、流动性强、风险小,受到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热捧,居民和企业存款大量流向债市。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债券型基金资产规模增加了4921亿元,而去年同期只有732亿元。

部分债券型基金投资回报率上升,一些产品年化收益率甚至超过10%。业内专家分析,这轮债基行情和债券利率下行有很大关系,这种高收益长期来看,不具有可持续性。通常在利率下行阶段,债券价格上涨,大量资金涌入债市,加剧了债券供求失衡,利率进一步下行,价格继续上涨,形成正反馈效应。反过来,利率回升时也会有负反馈效应。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说:“这一段时间,我国的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不断加码,财政存款不断投放,而且年初降准释放了万亿流动性等都带动了银行间资金利率的明显转松。此外,降息举措对债市的影响非常直接,让银行间主要收益率普遍大幅下行。但是长期来看,利率不会永远下行,利率会适度发生扭转,在一定时间之后会再次调整,所以长期是不可持续的。”

近期,央行已多次发声,提醒投资者关注相关风险。债券利率与价格负相关,利率走低,价格就会升高;持有债券的久期也会影响债基投资收益,债券价格变动幅度(资本利得)可以视为债券利率变动幅度与债券久期的乘积。也就是,久期放大后,债券价格变动与债券利率变动的倍数关系也会放大。从这个意义上看,久期实际上有倍数或杠杆效应。

市场人士桂浩明说:“比如,现在发行30年、50年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可能要穿越若干个经济周期,未来存在着升息或者降息的可能性,目前低利率不等于代表10年以后也是低利率。在这种情况下,久期管理就特别重要。现在通过拉长久期管理,确实能够获取比较稳定的中长线收益机会,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对于债券市场来说,现在处于利率水平比较低的阶段。换句话说,并不能排除在今后20年至30年内,永远是持续的低利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久期管理同样要注意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久期对债基投资收益的倍数效应是双向的。未来如果债券利率回升,久期越长,债基产品资本利得收益也会成倍下降,风险相应加大。

这种反向影响的案例近年也曾出现过。回顾2019年至2020年的债市行情,受疫情因素影响,当时10年期国债收益率先是在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半年间下降了近80个基点,之后又在2020年5月至11月回升了80个基点左右。

假设某债基产品满仓持有10年期国债,如果投资者在利率低点也就是价格高位买入,持有至2020年11月卖出,半年将亏损6%左右,折算为年化收益率就亏损在10%以上。当债券基金出现大面积亏损,投资者大幅赎回又会加剧市场继续下行,并进一步放大亏损。

田利辉提醒投资者,对债基产品收益率数据要理性看待。“对于投资者来说,一定要理性看待现有产品的收益率等数据,因为其往往是一个历史数据,将来如何变化,一定要把握好未来走势,要认识到投机债基的风险。”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发布于 2025-05-23 19:03
收藏
1
上一篇:国际金融报专访理财魔方,债市牛市行情或将延续,能走多远? 下一篇:疫情催动财政宽松潮,债券牛市将至?立即进群获取深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