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管成增信难题,仅4%网贷平台达标,“不想惹祸上身”成行业隐忧
银行在金融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们对于风险的控制也非常严格。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网贷(网络借贷)平台为了增强自身的信用和可靠性,纷纷寻求与银行合作,实现资金存管。
您提到的“银行‘不想惹祸上身’被当增信工具”可能指的是一些银行在与网贷平台合作时,出于对自身声誉和风险的考虑,不愿意直接参与网贷平台的资金存管业务。这可能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1. "风险规避":网贷平台的风险相对较高,银行担心一旦出现资金问题,可能会影响到自身的声誉和财务状况。
2. "监管压力":随着监管政策的加强,银行可能面临更严格的监管要求,不愿意承担额外的合规成本。
3. "市场竞争":银行可能认为参与网贷平台的存管业务并不能带来显著的市场优势,且竞争激烈。
4. "声誉风险":银行可能担心与网贷平台的合作会被误解为对其信用风险的认可,从而影响自身品牌形象。
因此,尽管银行存管被视为一种增信工具,但实际上只有少数网贷平台能够成功完成与银行的存管合作。据您提供的信息,仅有4%的网贷平台实现了银行存管,这反映了银行在参与网贷存管业务时的谨慎态度。
这种情况对于网贷行业来说,一方面提高了平台的合规成本,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行业整体的信用水平。然而,对于投资者来说,选择那些已经实现银行存管的网贷平台进行投资,可以
相关内容:
P2P网络借贷的一年整改期已经过去5个月,与银行磨合存管的进度依旧缓慢。
据盈灿咨询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1月20日,共计188家正常运营平台宣布与银行签订直接存管协议,约占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总数量的8%,其中真正与银行完成直接存管系统对接平台仅有99家,占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总数量的4%。
去年8月24日出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实行自身资金与出借人和借款人资金的隔离管理,并选择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出借人与借款人的资金存管机构。但在资金存管的过程中,P2P往往表现得“剃头挑子一头热”,而银行却总是“冷漠脸”,这也是进程如此缓慢的原因之一。
“不想惹祸上身,”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对澎湃新闻表示,哪怕对接互联网金融能带来一定的短期资金沉淀,也不想过多沾惹,因为风险太大,“容易被拉着替P2P背书”。
上述人士表示,P2P最令银行不喜的就是一上线存管,立刻向投资者和媒体宣布“与某家银行达成三方存管协议”,来宣传自己平台合规经营。但是银行提供的也只是普通存管业务,无法监控P2P公司的实际运作,更不愿意替其增信。
去年8月,银监会向各银行下发了《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征求意见稿)》(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第十九条要求:“委托人在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中,除必要的披露及监管要求外,委托人不得用‘存管人’做公开营销宣传”,这也意味着,许多P2P在网站页面显著位置标注的银行存管内容都变得不合规,也不能在获客过程中向投资者宣传这一内容。但是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用银行存管背书的不在少数。
从存管银行来看,盈灿咨询统计结果称,已有民生银行、江西银行、徽商银行、恒丰银行和华兴银行等32家银行布局P2P网贷平台资金直接存管业务,在与平台签订直接存管协议的银行中,华兴银行以与56家平台签订协议位居榜首;其次是江西银行,签约31家;浙商银行和厦门银行排名第三和第四,分别签约18家和14家;民生银行排名第五,签约9家;徽商银行以签约8家排名第六;其余银行分别签约1-6家。

已经于P2P签订直接存管协议的银行分布
可以看出,目前在开展资金直接存管业务方面,城商行仍是主力。
“现在只有小银行在做,大银行都没动静,”一位上海网贷公司副总经理对澎湃新闻表示,“全国股份制银行只有恒丰和浙商银行积极一点,其它都是城商行,民生银行以前也做,但是现在停了。”
盈灿咨询报告显示,民生银行之前与18家平台签订直接存管协议,但自2016年下半年民生银行内部调整暂停存管对接,不少与民生银行签订协议的平台纷纷寻找其他银行进行存管合作,如爱钱进就转而与华夏银行签订了资金存管协议。
“民生银行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方面自身前两年的新业务,包括小微企业信用合作社、钢贸、光伏都吃了大亏,一方面在忙于股权纷争,无暇顾及,”上述副总称。
而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目前各行风险敞口有区别,对于网贷存管业务可能有的收紧得很严,有的相对收紧。此外,还有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窗口期的因素。
存管业务银行挣钱吗?“投入多倒谈不上,产出少也不见得,你如有资金,还是大资金,应是有产出效益的,”这位银行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