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连续大动作借入国债,实施临时回购,揭秘背后深意
国债借入“临时回购”和央行连续采取大动作,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深意:
1. "维护金融稳定":在金融市场中,临时回购是一种常见的短期融资工具,可以帮助金融机构解决流动性问题。央行通过这种方式介入,可能是在金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波动,需要通过临时回购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2. "引导市场利率":通过回购操作,央行可以影响市场上的短期利率。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央行可能希望通过调整回购利率来引导市场利率,以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
3.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如果经济出现下行压力,央行可能会通过回购操作来提供流动性支持,以刺激经济增长。
4. "应对外部冲击":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影响。央行通过回购操作,可以增强金融市场的抗风险能力。
5. "政策工具箱的运用":央行连续采取大动作,可能是为了展示其政策工具箱的丰富性和有效性,向市场传递出稳定预期。
6. "传递政策信号":央行的这些动作可能是为了向市场传递某种政策信号,比如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判断,或者对某些经济领域的关注。
总之,央行采取这些动作的深意是多方面的,旨在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引导市场利率,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以及传递政策信号等。具体情况需要结合当时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目标来分析。
相关内容:
近期央行动作频频。上周央行公告称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并确认已签订债券借入协议,本周央行宣布将开展临时回购操作。在央行的一系列动作后,国债期货多个品种持续下跌并出现了破位。// 央行连续大动作,意欲何为? //7月1日,央行称近期将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7月5日,媒体报道称,央行已确认与几家主要金融机构签订债券借入协议。
继上周公告借债后,央行本周又在短端出手。7月8日,央行宣布,从即日起,人民银行将视情况开展临时正回购或临时逆回购操作,时间为工作日16:00—16:20,期限为隔夜,采用固定利率、数量招标,临时隔夜正、逆回购操作的利率分别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减点20个基点和加点50个基点。

// 利率走廊宽度收窄至70个BP //
从最新公告来看,央行即日起将视情况开展的临时正回购或临时逆回购操作,新设立隔夜期限,拓展了原有的7天、14天、28天等逆回购期限。同时,央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的时间也由原先每个工作日上午9:00-9:20,新增工作日16:00-16:20时段。
此外,央行规定了临时隔夜正、逆回购操作的利率分别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减20bp和加50bp。目前7天期逆回购利率为1.8%,也就是说,临时隔夜正、逆回购操作利率分别为1.6%、2.3%。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以SLF为上廊,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为下廊的利率走廊。截至2024年6月,7天SLF利率为2.8%,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为0.35%,利率走廊宽度为245bp。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央行宣布推出的举措显示收窄利率走廊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临时正回购利率可以看作新的利率走廊的下限,而临时逆回购利率可看作新的利率走廊的上限。利率走廊的宽度将从现有的245个基点大幅收窄至70个基点,收窄幅度超出市场预期。
对于这一新的利率走廊,国盛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杨业伟指出,新的利率走廊事实上形成了更为稳定的资金价格运行体系。即隔夜资金的下限在1.6%,上限在2.3%。这虽然会约束住资金价格下限,但同时也避免了短期资金价格过度上升。稳定的资金价格对市场运行更为有利,在投资中更有利于提升杠杆水平。
对于央行新工具的运用,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预计央行对隔夜的逆回购操作不会太频繁,可能在月中和月底、季末操作。这也是落实央行行长潘功胜的讲话,加强7天逆回购引导作用,引导短期利率,类似发挥利率走廊的作用。// 国债期货所有期限合约均下跌 //
受央行一系列政策影响,短期国债期货各合约纷纷走低,7月8日再度下探并跌破中期均线支持,趋势有转头向下的迹象。Wind行情显示,周一2年、5年、10年和30年期国债期货合约均实现下跌。其中30年期主力合约下探最大,截至收盘跌0.26%。



从下半年开始,7月初在央行调控下,国债期货价格下跌,到期收益率明显反弹,截至7月8日,3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报2.5205%,较6月底回升近10bp,后期国债到期收益率能否持续攀升值得关注。

相较于7天期逆回购,新增的隔夜正、逆回购的期限更短,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央行此举增加了一个日间流动性管理工具。金融机构可能在月末、月中面临流动性波动,央行通过日间流动性操作可以更好稳定市场流动性。
但同时张伟也指出这一影响具有短期性,“这是临时操作,目前还不是常态操作,该工具是否会持续提升资金价格中枢,也还需要观察,因而难以持续推升利率。在央行借入国债这一套操作还未完成的情况下,短期债市或许仍将偏弱,等待长端企稳后的配置价值。”
市场专家认为,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验看,中央银行主要聚焦于管好短端利率,中长期利率通常主要由市场决定的效果更好。从这个角度看,逐步淡化MLF利率的政策色彩,进而理顺各项货币政策工具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机制,是下阶段健全利率市场化调控机制的重要方向。
华创证券周冠南团队分析认为,当前央行借入国债、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等行为更多为了制约长端收益率的快速下行,或不主动诉求货币政策收紧引发债市大幅调整。“稳增长”和“降成本”目标下,短期央行或不会主动诉求货币政策收紧,但基于央行对长端利率风险的持续关注,除了卖债之外或仍有其他调控手段(例如政府债券发行高峰调节公开市场操作对冲力度),因此对30年品种保持谨慎,但地方债供给仍偏慢,短期“钱多”环境延续,超长端表现受限的情况下,继续关注其他品种利差挖掘的机会。
历史文章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