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信息遭冒用参与报税,应对策略及法律途径全解析

身份信息遭冒用参与报税,应对策略及法律途径全解析"/

身份信息被冒用进行报税,这属于一种身份盗窃行为,需要采取以下步骤来处理:
1. "联系税务机关": - 立即联系当地的税务机关,提供相关证据,说明情况,并请求他们冻结或撤销该次报税。 - 准备好所有可以证明身份的文件,如身份证、户口本、银行账户信息等。
2. "报警": - 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提供相关证据,包括被冒用的身份信息、涉嫌的报税信息等。 - 获取报警回执,作为处理后续事宜的凭证。
3. "修改密码": - 更改所有可能被冒用的账户密码,包括银行账户、税务账户、电子商务账户等。
4. "信用报告": - 定期检查个人信用报告,确保没有其他异常的财务活动。
5. "法律途径": - 如果损失严重,可以考虑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6. "防范措施": -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敏感信息。 - 定期清理电子邮箱、社交媒体等账户的隐私设置。
7. "咨询专业人士": - 如果情况复杂,可以咨询法律或财务专业人士,获取更专业的建议。
在处理过程中,保持与税务机关和公安机关的沟通,确保能够及时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和信息安全。

相关内容:


最近,有市民发现自己的社保信息和报税信息不一致,导致在上海无法办理落户。而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竟然是有公司冒用了自己的身份信息进行报税!这该如何是好呢?


本期点评嘉宾


唐峰 律师

上海源法律师事务所


如果个人身份信息被冒用于报税,在办理落户时确实会有影响。因为落户上海的要求中规定:劳动合同签署单位、社保缴费单位和个税缴纳单位需要三者一致。个人身份信息被其他公司盗用报税,会导致社保和个税不匹配,影响落户。


唐峰律师表示,身份信息泄露并被其他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冒用(用来发工资报税)的情况现在并不鲜见。受害人大多是不怎么关心自己“个人所得税”APP里相关信息的群体,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没有固定工作的打工人或未毕业的大学生。

担心自己也被冒用信息而不自知?


遇到这种情况,最直接的处理方式是尽快下载并登录“个人所得税”APP,点击“个人中心”里的“任职受雇信息”,如果确实存在冒用个人身份信息报税的企业,点击右上角的“申诉”,然后填写相关信息进行申诉。税务局查实后,冒用你个人信息申报的收入就不会纳入到你个税汇算申报的收入总额中。


唐峰律师提醒,在申诉前要阅读一下申诉须知,与扣缴单位核实,排除以下三种的情况:


(1) 离职时间与申诉发起时间间隔不超过2个月,可能是由于扣缴单位办理离职手续时间较长;

(2) 被申诉单位变更名称;

(3) 被申诉单位是代发工资并申报的劳务派遣方。


还有哪些维权途径?


提起民事诉讼


根据《民法典》第1014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或者名称权。受害人可以以民事侵权诉讼进行起诉。



举报该违法行为


可以通过相关机关对侵权人进行行政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2011修正)》(2012.01.01)第17条,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证的,由公安机关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处十日以下拘留,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另外,对冒用他人身份证报税的企业来讲,这种行为构成偷税行为,会被税务机关施以行政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2015修正)》(2015.04.24)第63条,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或者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唐峰律师认为,虽然因为“首两罚不刑”阻却机制的存在,这种偷税行为一般不入刑,不以“逃税罪”论,但是冒用他人身份信息报税的企业还是会受到前面说到的行政处罚。


刑事处罚


冒用他人身份信息报税的企业还有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如果以这个罪入刑的话,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关于受害人的损失赔偿


在提起民事诉讼时,身份信息被冒用的受害人可以要求侵权人进行赔偿,但是需要列明具体的损失,并且需要有确切的证据。


有些证据是可以通过选择报警取得和固定的。受害人及时收集、固定证据后,可以提交给人民法院,如果能够列出具体的损失清单及并提供支持材料,受理法院则会支持受害人的相关主张,从而让侵权人赔偿损失。


唐风律师坦言,现在个人信息泄露严重,违法成本较低,救济路径确实艰难。再加上这位市民遇到的是无法落户的问题,由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计算,所以要求赔偿的证据难以固定,经济赔偿的诉求很难得到支持。


律师提醒


个人身份信息被冒用用于报税,一般问题还不大,但如果被冒用用于作为公司法定代表人、股东,用于违法犯罪,那么对受害人的影响就不可控了。因此,唐峰律师建议:大家还是要尽量注意保护个人信息,时刻关注一些重要个人信息采集平台上的变动,比如“个人所得税”APP。在遇到个人身份信息被盗用、冒用的情况时,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


记者:金晶

编辑:金晶 方佳璐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提醒:





如果您不想错过“今日闵行”,记得“星标”,并多点“赞”和“在看”,这样,每天新文章推送,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号列表里啦:)







发布于 2025-05-24 17:42
收藏
1
上一篇:上交所与北交所联手调整融券交易保证金比例,优化市场风险管理 下一篇:多家银行频遭“被开户”风波,消费者维权胜诉获赔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