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银行频遭“被开户”风波,消费者维权胜诉获赔5000元
多家银行频繁出现“被开户”的情况,确实引发了消费者的担忧和不满。这种情况通常指的是消费者并未主动申请开设银行账户,却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用于开设账户,这涉及到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问题。
近日,有消费者因“被开户”而提起诉讼,并获得了法院的一审判决。法院判决银行赔偿消费者5000元,这表明法院认可了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了侵害,并给予了相应的赔偿。
这一案例具有以下法律意义:
1. "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法院的判决强化了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效力,提醒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严格遵守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2. "提高金融机构责任":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开户过程中,应严格审查客户身份,确保账户的开设是基于客户的真实意愿,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引导消费者维权":这一案例为消费者提供了维权的范例,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对于消费者而言,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消费者应妥善保管自己的个人信息,避免个人信息泄露。
2. "定期查询个人信用报告":通过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了解自己的账户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3. "积极维权":当发现个人信息被滥用时,应积极维权,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这一案例提醒我们,个人信息保护至关重要,金融机构和消费者都应共同努力,共同维护个人信息安全。
相关内容:

近期
有不少储户反映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到了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开通成功的银行短信莫名其妙地“被开户”了
多位储户遭遇“被开户”涉及中、工、农、交等多家银行
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2024年12月15日起在全国实施,各大银行纷纷推出优惠政策,吸引客户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
“尊敬的客户,您申请的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已成功开通。”收到短信时,中国工商银行用户周女士才知道她的个人养老金账户“被开户”了。周女士告诉记者,2024年“双12”后,她查看账户收支情况时,发现被开了户,刚开始以为是身份信息被盗用,后来查看短信才知道被开立了工行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
“我也是2024年12月15日被莫名其妙地开户的。”上海的吴先生说,他上网查询发现,很多工行用户的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开户日期都是2024年12月15日,好像是批量开立的一样。

山东的小徐则是在工行网点被银行工作人员偷偷开立了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
2月10日,小徐到工行网点办理转账限额业务时,工作人员让她登录手机银行,然后用她的手机进行了一系列操作(包括人脸识别)。小徐全程以为是在办理转账限额业务,结果离开银行网点后,发现手机收到了一条“成功开立工商银行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短信。
为何储户频频“被开户”?工行是否采取了改进举措?记者就此向工商银行提出采访请求。截至发稿,尚未收到正式回复。
不只工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等多家银行也有不少用户中招
01 农行用户艾妮
她在农行柜台办理业务时,被工作人员开通了账户,“收到短信才知道”。 02 交行用户波波
2023年9月5日,交行工作人员到其公司统一办理工资卡,最近收到交行短信称2023年9月5日申请的个人养老金账户成功开通了,但当时根本没提个人养老金账户的事。 03 中行用户小天
2024年上半年,他收到中行短信称个人身份信息到期,然后到网点更新了信息,没想到年底却收到了账户开通的短信。小天表示,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是电子卡,由于不是自己开通的,都不知道密码,根本无法登录。
银行为“圈地”向网点下发任务消费者“被开户”背后违规频频

个人养老金是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国家政策支持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设立初衷是为公众提供更多养老选择。
然而为了“圈地“各大银行均加大了个人养老金的开户营销力度
一位银行网点员工向记者透露,该行要求每个网点每天开立6个有效户,因为指标压力,索性就通过抽奖、认证等方式直接开立,不跟客户说太多,“自己也感觉对不起客户”。这样偷偷开户,开通的账户数量依然有限。为了更快地完成业务指标,工行西安太华路支行竟然和社区居委会一起为居民批量代开个人养老金账户。
工行西安用户郝予安告诉记者,2024年5月,他发现自己有两个工行账户,其中一个是该支行通过批量开通的方式开通的个人养老金账户,批量开通的申请方竟然是自己曾经租住过的西安西咸新区启航馨苑柏梁社区居委会。“银行获取开户所需的个人材料,应该是社区2022年收集并提供的。一起‘被开户’的还有上百位社区居民,但我们都没有授权居委会为自己预约开户。”郝予安说。
(授权图片)
在交涉无果后,郝予安向陕西金融监管局进行投诉,并在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北京寻真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王德怡表示,《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明确要求,金融机构要遵循自愿参加原则,依法依规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工行以“体验”为由捆绑用户,明显违反了自愿原则。另外,社区居委会在未得到用户授权的情况下,无权作为申请人为用户批量开户。
北京两高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正伟也表示,社区居委会可以代办,但必须取得居民授权委托,开户时应提供委托书、开户人身份证原件、代办人身份证明等材料;如果没有上述材料,就是违规开户。
侵权收益大于成本遏制违规开户须出重拳
针对“被开户”一事,周女士第一时间向工行进行了投诉。工行客服称,该账户不扣钱,不影响其他账户使用,如果要注销,需要到线下网点办理。
波波致电交行95559客服电话表示,到线下网点办理注销不合理,并表示要向监管部门投诉。随后,客服表示可以处理。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波波通过交行手机银行注销了账户。
记者了解到,对于投诉的用户,多数银行的最终解决方案是为用户注销账户。折腾了一通后,银行却没有做出任何赔偿。而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的郝予安情况也差不多。
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法院一审虽然认定工行太华路支行“未尽到全面审查义务和告知义务,存在一定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但认为设立该账户并未对用户个人财产、信用、名誉等造成影响,考虑到维权成本,酌定由银行赔偿5000元。“违法操作却惩罚轻微,银行才敢如此胆大妄为。”郝予安告诉记者,在一审宣判后,他提起了上诉。今年1月,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已经立案。
王德怡说,从实践来看,起诉的客户只是少数,银行会综合考虑,如果侵权收益大于成本的话,违规开户的现象将难以杜绝。
如何遏制“被开户”乱象?
在王德怡看来,遏制“被开户”乱象,一方面,需要监管部门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另一方面,建议在该领域建立惩罚性赔偿,允许消费者组织提出集体诉讼,使违法违规成本高于商业收益。
据了解,针对开户乱象,陕西金融监管局1月27日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机构个人养老金账户开立事项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账户管理规定,守牢合规操作底线,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加强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不得未经授权擅自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提供产品或服务,筑牢信息安全防线。同时,夯实消费者权益保护主体责任,妥善处理相关投诉,强化养老金融知识宣传,做好消费者风险提示。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记者/聂国春编辑/李晓雨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 88315438

近期
有不少储户反映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到了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开通成功的银行短信莫名其妙地“被开户”了
多位储户遭遇“被开户”涉及中、工、农、交等多家银行
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2024年12月15日起在全国实施,各大银行纷纷推出优惠政策,吸引客户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
“尊敬的客户,您申请的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已成功开通。”收到短信时,中国工商银行用户周女士才知道她的个人养老金账户“被开户”了。周女士告诉记者,2024年“双12”后,她查看账户收支情况时,发现被开了户,刚开始以为是身份信息被盗用,后来查看短信才知道被开立了工行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
“我也是2024年12月15日被莫名其妙地开户的。”上海的吴先生说,他上网查询发现,很多工行用户的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开户日期都是2024年12月15日,好像是批量开立的一样。

山东的小徐则是在工行网点被银行工作人员偷偷开立了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
2月10日,小徐到工行网点办理转账限额业务时,工作人员让她登录手机银行,然后用她的手机进行了一系列操作(包括人脸识别)。小徐全程以为是在办理转账限额业务,结果离开银行网点后,发现手机收到了一条“成功开立工商银行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短信。
为何储户频频“被开户”?工行是否采取了改进举措?记者就此向工商银行提出采访请求。截至发稿,尚未收到正式回复。
不只工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等多家银行也有不少用户中招
银行为“圈地”向网点下发任务消费者“被开户”背后违规频频

然而为了“圈地“各大银行均加大了个人养老金的开户营销力度
工行西安用户郝予安告诉记者,2024年5月,他发现自己有两个工行账户,其中一个是该支行通过批量开通的方式开通的个人养老金账户,批量开通的申请方竟然是自己曾经租住过的西安西咸新区启航馨苑柏梁社区居委会。“银行获取开户所需的个人材料,应该是社区2022年收集并提供的。一起‘被开户’的还有上百位社区居民,但我们都没有授权居委会为自己预约开户。”郝予安说。

在交涉无果后,郝予安向陕西金融监管局进行投诉,并在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北京寻真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王德怡表示,《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明确要求,金融机构要遵循自愿参加原则,依法依规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工行以“体验”为由捆绑用户,明显违反了自愿原则。另外,社区居委会在未得到用户授权的情况下,无权作为申请人为用户批量开户。
北京两高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正伟也表示,社区居委会可以代办,但必须取得居民授权委托,开户时应提供委托书、开户人身份证原件、代办人身份证明等材料;如果没有上述材料,就是违规开户。
侵权收益大于成本遏制违规开户须出重拳
针对“被开户”一事,周女士第一时间向工行进行了投诉。工行客服称,该账户不扣钱,不影响其他账户使用,如果要注销,需要到线下网点办理。
波波致电交行95559客服电话表示,到线下网点办理注销不合理,并表示要向监管部门投诉。随后,客服表示可以处理。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波波通过交行手机银行注销了账户。
记者了解到,对于投诉的用户,多数银行的最终解决方案是为用户注销账户。折腾了一通后,银行却没有做出任何赔偿。而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的郝予安情况也差不多。
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法院一审虽然认定工行太华路支行“未尽到全面审查义务和告知义务,存在一定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但认为设立该账户并未对用户个人财产、信用、名誉等造成影响,考虑到维权成本,酌定由银行赔偿5000元。“违法操作却惩罚轻微,银行才敢如此胆大妄为。”郝予安告诉记者,在一审宣判后,他提起了上诉。今年1月,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已经立案。
王德怡说,从实践来看,起诉的客户只是少数,银行会综合考虑,如果侵权收益大于成本的话,违规开户的现象将难以杜绝。
如何遏制“被开户”乱象?
在王德怡看来,遏制“被开户”乱象,一方面,需要监管部门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另一方面,建议在该领域建立惩罚性赔偿,允许消费者组织提出集体诉讼,使违法违规成本高于商业收益。
据了解,针对开户乱象,陕西金融监管局1月27日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机构个人养老金账户开立事项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账户管理规定,守牢合规操作底线,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加强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不得未经授权擅自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提供产品或服务,筑牢信息安全防线。同时,夯实消费者权益保护主体责任,妥善处理相关投诉,强化养老金融知识宣传,做好消费者风险提示。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