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发布程序化交易细则,高频交易标准正式亮相
根据2023的信息,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发布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旨在规范程序化交易行为,防范系统性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以下是一些实施细则的关键内容:
1. "高频交易标准":细则明确了高频交易的定义,并规定了高频交易的监管标准。高频交易是指通过计算机程序快速进行大量交易的行为,其特点包括交易速度快、交易量大、交易策略复杂等。
2. "账户管理":北交所要求所有进行程序化交易的账户必须进行实名认证,并提交相关材料。同时,对于异常交易行为,北交所将进行调查和处罚。
3. "申报规则":细则规定了程序化交易的申报规则,包括申报速度、申报数量、申报价格等。这些规则旨在确保交易的公平性和市场秩序。
4. "异常交易监控":北交所将加强对程序化交易的监控,对异常交易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一旦发现异常交易,将立即采取措施,防止市场风险。
5. "责任追究":细则明确了程序化交易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对违规者将进行处罚,包括但不限于罚款、暂停交易、限制交易等。
6. "信息披露":北交所要求程序化交易主体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相关信息,包括交易策略、交易规模、交易频率等。
7. "培训与教育":北交所鼓励程序化交易主体参加相关培训,提高交易技能和风险意识。
通过
相关内容:
据悉,《实施细则》对《管理规定》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全面配套和有序衔接。从内容上看,《实施细则》共分七章三十八条,这七章具体为总则、报告管理、交易行为管理、信息系统管理、高频交易管理、监督检查及附则。
其中关于高频交易管理,值得关注的是《实施细则》明确了高频交易标准。
按照《实施细则》规定,投资者交易行为存在单个账户每秒申报、撤单的最高笔数达到300笔以上或者单日申报、撤单的最高笔数达到20000笔以上情形的,将被认定为高频交易。
北交所将对高频交易作出差异化监管安排,包括额外报告要求、从严管理异常交易行为、实行差异化收费标准等。
而关于交易行为管理,根据《实施细则》,北交所将细化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频繁拉抬打压、短时间大额成交等四类重点监控的程序化异常交易行为类型,明确机构、会员的合规风控职责。
此外,北交所将可以根据自律管理需要,对涉及程序化交易相关主体进行现场或者非现场检查,对违反《实施细则》的相关主体,北交所可依规采取自律监管措施或者纪律处分。
据北交所介绍,近年来,为落实《证券法》要求,在中国证监会统一部署下,程序化交易监管制度建设持续稳步推进。2023年9月,北交所发布了股票市场程序化交易报告通知,建立起北交所股票市场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2024年5月15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了《管理规定》,对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监管作出总体性、框架性制度安排。此次,为推动《管理规定》落地见效,北交所针对程序化交易报告管理、交易行为管理、信息系统管理、高频交易管理、监督检查等具体事项作出细化规定,研究形成《实施细则》。
就下一步工作安排,北交所透露,将根据《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相关监管要求,加快研究制定高频交易差异化收费制度,修订前期发布的程序化交易报告通知,并适时以适当方式发布程序化异常交易行为监控标准。
《实施细则》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6月14日,北交所表示,欢迎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