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4只超长期特别国债率先发行,财政政策提前发力助力经济
三季度4只超长期特别国债提前发行,财政靠前发力,这是我国政府为了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特别是为了稳定宏观经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分析:
1. "背景":当前,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也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为了确保经济平稳运行,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2. "目的":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有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领域。
3. "特点":
- "超长期":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期限较长,有利于政府长期投资和稳定宏观经济。
- "提前发行":在第三季度提前发行,有助于加快财政资金到位,提高财政政策的时效性。
4. "影响":
- "稳增长":通过加大财政支出,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就业。
- "调结构":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领域,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 "降成本":降低融资成本,有助于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5. "未来展望":
- 政府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 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持续优化经济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
总之,三季度4只超长期特别国债提前发行,财政靠前发力,是我国政府应对当前
相关内容:
7月1日,财政部公开了2025年第三季度国债发行有关安排,三季度将共计发行11只超长期特别国债。第一财经记者对比今年4月份财政部披露的发债计划发现,有4只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时间有所提前。
具体来看,原本定于7月24日招标的2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此次提前至7月14日发行,较原计划提前了10天。原本定于9月24日招标的5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此次提前至9月10日,较原计划提前了14天。另外原定于9月12日和9月26日招标的两只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也提前至9月5日和19日发行。
为何部分超长期特别国债会提前发行?这主要是落实中央相关要求。
面对外部冲击影响加大等变化,今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近期在作《国务院关于2024年中央决算的报告》时,也提出下一步加快政策落地,强化部门协同,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尽早发行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券等,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效应,支持做好“两重”“两新”等工作,推动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惠民生等政策早见效、多见效。
另外,近期由于部分地方获得的用于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用完,新疆、广西等多省暂停了部分消费品的国补。一些市场人士也呼吁加快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进度。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也公开表示,今年第三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将在7月下达,相关部门将分领域制定落实到每月、每周的“国补”资金使用计划,保障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全年有序实施。
根据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等安排,2025年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中,8000亿元支持“两重建设”,重点支持基础研究能力提升、未来产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大中型灌区新建改造及大中型引调水和大中型水库建设、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高等教育提质升级、城市地下管网管廊建设改造等方面任务。另外,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2000亿元支持设备更新。
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时间较去年整体有所提前。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全国已经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5550亿元,剩余的7450亿元将在下半年发行,且集中在三季度,四季度仅有一只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发债时间定在10月10日。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