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孩童直播打赏4000+!家长警惕,儿童直播避坑指南全解析
近年来,儿童在直播平台上打赏主播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甚至涉及大额金额。以下是一些避免类似事件的指南:
### 避坑指南:
1. "监控网络使用":
- 确保儿童在家长或监护人的监督下使用网络。
- 设置儿童使用的设备,如手机或平板电脑,限制其访问直播平台。
2. "设置家长控制":
- 在儿童设备上启用家长控制功能,限制打赏和购买功能。
- 设置每日或每月的打赏限额。
3. "教育孩子":
- 教育孩子关于金钱的价值和直播打赏的后果。
- 解释为什么打赏不应该随意进行,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
4. "了解平台规则":
- 了解直播平台的用户协议,特别是关于打赏和消费限制的条款。
- 熟悉平台的举报和退款机制。
5. "及时沟通":
- 与孩子保持沟通,了解他们在网络上的活动。
- 如果发现异常消费,及时与平台联系。
6. "技术手段":
- 使用第三方应用程序来监控和控制孩子的网络活动。
- 安装防沉迷软件,限制孩子在直播平台上的时间。
7. "紧急应对":
- 如果孩子不小心打赏了高额金额,立即联系直播平台寻求帮助。
- 如果情况严重,可以考虑报警处理。
8. "定期检查账单
相关内容:
直播打赏作为一种新型互动模式
成为直播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
相关消费问题与争议也日益凸显
如今,弹幕游戏在直播平台上风靡。此前,《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调查发现,这类游戏没有接入游戏监管系统、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等限制系统,不少玩家在主播的话术怂恿、造势影响下,很容易“上头”,尤其是未成年人,不知不觉就掉进了非理智刷礼物的陷阱。
据了解
目前弹幕游戏
对未成年人打赏、充值
没有任何识别和限制
致使一些未成年人
陷入无度打赏的坑
一位家长向记者反映:
家里7岁的孩子在某平台被弹幕游戏吸引,由于小孩没有辨别能力,去年10、11月总共进行了6次打赏,刷礼物助力游戏共计花费4394元。
近日
山东省消费者协会发布如下消费提示
认清直播打赏的性质
它是网络服务消费行为,而不是简单的赠与
关于打赏网络直播的法律定位,一直存在“消费说”和“赠与说”两种观点的争论。但无论哪一种说法,参与打赏网络直播都是一种合同行为。合同履行完毕后,打赏款项在无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形且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通常难以返还。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价性明确,另一方面是合同关系成立。
从司法实践来看
诸多判例将直播打赏定性为消费行为
以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起判决为例
一男子注册成为直播平台用户,向某主播赠礼超30万元,其妻子发现后要求退款。在该案件中,法院经过详细审理明确指出,用户在观看直播过程中,因获得了精神愉悦等体验而进行打赏,这一行为本质上属于消费行为。自用户完成打赏操作的那一刻起,其与平台及主播之间的服务合同关系即时成立。
有关风险警示
非理性打赏侵害消费者权益
未成年人巨额打赏。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其辨别能力相对较弱,且容易冲动消费。《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已明确规定,禁止未成年人进行直播打赏。
成年人情感诱导消费。部分主播为了追求更高的打赏收益,不惜采用一些违背公序良俗的手段,通过“恋爱”“交友”等具有诱惑性的话术诱导用户进行打赏。
案例:在天津三中院判决的一起案件中,主播利用甜言蜜语和虚假承诺,诱导一名已婚女性在一段时间内累计打赏了45万元。法院经过审理认定该主播的行为违反公序良俗,判决其返还半数收益。
夫妻共同财产争议。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未经另一方同意,擅自进行大额打赏的行为,极易引发严重的家庭矛盾。若打赏金额超出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合理消费范围,例如,单次数万元的高额打赏,或者长期高频次地进行打赏,在法律层面上,这种行为大概率会被认定为无权处分夫妻共同财产。
平台监管漏洞风险。仅靠短信验证码或简单身份信息比对,未严格落实生物识别技术,导致未成年人可冒用家长信息绕过监管打赏。部分平台为利益,默许纵容主播 “榜单排名刺激消费”“充值返利诱导打赏” 等违规模式,甚至用算法推送强化打赏氛围,加剧非理性消费。
消费提示
针对未成年人:家长要重视账户安全问题,切勿让孩子轻易掌握支付密码或进行生物识别绑定。同时,为避免因孩子误操作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应及时关闭免密支付功能。另外,建议家长要养成定期检查银行卡交易记录的良好习惯,一旦发现异常交易,须尽快采取行动,冻结账户。
如果发现自家孩子有打赏行为,家长应立即着手保存相关证据。这些证据包括:充值记录,能清晰显示打赏的金额与时间节点;直播回放,可用于查看孩子打赏时的具体情境与主播的行为;聊天截图,若存在主播诱导孩子打赏的相关对话,聊天截图将成为关键证据。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直播平台有义务严格落实禁止未成年人打赏的要求。虚拟礼物等数字化商品通常不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但平台应对未成年人打赏建立特殊退款通道,若平台未能有效阻止未成年人打赏,家长可依据相关证据向直播平台主张退费。
成年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理性的消费观,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理性参与直播打赏,同时,要时刻警惕“情感投资型”打赏陷阱,避免陷入不必要的经济与情感困境。
此外,消费者要选择正规、合法的直播平台和合规的主播,以保障自身权益。消费者在进入直播间前,可通过多种渠道查询平台是否具备《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这是平台合法运营的重要凭证,对于没有相关资质的直播间,应果断拒绝进入,以免遭受欺诈或其他风险。在观看直播过程中,消费者若发现主播存在低俗内容,如言语粗俗、行为不检点,或者进行诈骗诱导,如承诺高额返利等,应立即进行投诉举报,维护良好的网络直播环境。
若消费者在直播打赏消费过程中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务必妥善保存相关证据,拨打12345热线或登录全国消协智慧315微信小程序进行投诉举报,或向消费者组织进行投诉维权。
记者/尹训银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