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想唱就唱”到“让我来唱”,素人音乐综艺的挑战与转型之路

从“想唱就唱”到“让我来唱”,素人音乐综艺的挑战与转型之路"/

素人音乐综艺作为近年来电视节目市场的一大热门,以其接地气、贴近观众生活的特点吸引了大量观众。然而,随着市场的饱和和观众审美疲劳的加剧,这类节目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以下是对素人音乐综艺困境与突破的探讨:
### 困境
1. "同质化严重":众多素人音乐综艺在节目形式、选拔标准、舞台呈现等方面高度相似,导致观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2. "选手质量参差不齐":由于缺乏专业训练,部分选手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有限,难以满足观众对音乐节目的期待。
3. "内容深度不足":一些节目过于注重娱乐性和娱乐效果,忽视了音乐本身的艺术性和教育意义。
4. "过度商业化":部分节目为了追求高收视率,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忽视了节目的艺术性和深度。
5. "版权问题":素人音乐综艺中,选手演绎的歌曲版权问题处理不当,容易引发法律纠纷。
### 突破
1. "创新节目形式":通过创新节目模式,如引入虚拟偶像、结合网络直播等,为观众带来新鲜感。
2. "提升选手质量":加强选手的选拔和培训,提高选手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让观众看到真正的实力。
3. "深化内容内涵":注重音乐节目的教育意义,通过节目传递音乐艺术的价值,提升观众的音乐审美。
4. "规范版权管理"

相关内容:

>作者:周 舟

2005年那个炽热的夏天,在《超级女声》的舞台上,一群怀揣音乐梦想的女孩,用歌声点燃了一个时代的音乐热情。那句“想唱就唱”的口号,成为无数普通人敢于登台的勇气宣言。20年后,一档名为《让我来唱》的节目延续了“超女”式的开放海选模式,以“全民无门槛”的姿态向普通人敞开大门,来自各行各业的女性登台演唱。从“想唱就唱”到“让我来唱”,这一脉相承的素人音综形式,见证了中国音乐综艺20年的发展轨迹。然而这层怀旧滤镜的背后,却是稍显惨淡的收视实绩。这不禁让人思考,这档从选手到赛制都以“大众化”为标准的素人综艺,为何没能获得大众的广泛关注与喜爱?

把音乐表达权交还给大众

2005年的《超级女声》,从一开始就强调选手的音乐实力而非外貌包装,这种破除刻板审美的姿态,迅速吸引了数万名怀抱梦想的女性报名参与。当时节目的制作极为朴素:海选阶段采用无伴奏、无修音的“全素”呈现,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素人的真实演唱状态。更具突破意义的是,《超级女声》首次将选手去留的决定权交给观众,开创性地采用短信投票机制。评委不再是唯一的“裁判”,选手是否晋级,更多依靠的是观众的票数而非评审意见。这种“素人选秀+全民投票”的节目模式,不仅唤起了大众的参与热情,也开创了素人音综的先河。

在过去20年的音综发展历程中,国内诞生了诸如《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乘风破浪的姐姐》等现象级音乐节目。这些“爆款”音综大多倚重明星资源,凭借明星优势为收视提供保障,但同时也在无形中引导音综向“职业化”与“精英化”方向倾斜。然而,音乐综艺是一种大众娱乐方式,若舞台的聚光灯只投射在极少数人身上,这些音综是否也在悄然制造一种音乐的“表达权”垄断?音乐的舞台,是否只属于被包装、被筛选、被认证的人?在这个问题上,《让我来唱》的播出标志着素人音综的再次回归,这不仅是一次节目模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文化立场的再表达。

大小屏融合成为素人音综新模式

综艺节目伴随媒介形态的演进,在节目模式上不断创新。在以电视传播为主的时代,音乐综艺的内容呈现以舞台表演为核心,与观众的互动则相对有限。例如,1984年由中央电视台创办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简称“青歌赛”),便是当时众多青年歌手追逐梦想的重要舞台。作为弘扬民族艺术、普及音乐知识、发现和培养声乐人才的国家级赛事,“青歌赛”在发展中始终强调选手的音乐素养与舞台表现,舞台上的演唱实力是评判的核心指标,也构成了当时音乐综艺最本质的内容特征。

随着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音综中的互动元素不断增强,例如2016年湖南卫视推出的《我想和你唱》,其主要创新就是通过手机App进行海选。参与节目的普通人不需要线下报名,只要通过手机上传自己的演唱视频,就有可能被节目组选中。这种方式既增强了电视与网络间的互动关系,又拓宽了素人参与音综的渠道。

而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端逐渐成为音乐传播的主阵地。在投票机制上,《让我来唱》顺应当下媒介形式的变化,巧妙地将当年“超女”的短信投票数量,转化为直播间的点赞量与人气值。这种设置更契合当下观众的互动习惯,实现了节目在大小屏之间的融合传播,并激发出多重话题效应。此种模式的创新,不仅突破了自《中国好声音》以来“大制作、强包装”的创作惯性,也为选手与观众之间建立了更为真实和即时的互动关系,使音乐综艺回归“去滤镜、去包装”的真实表达。

素人音综的“音乐失语症”

而概念超前、模式先进的《让我来唱》表现如何呢?这部看起来话题点拉满的综艺反响平平,既没有出圈的歌,也没有出圈的歌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失去华丽包装的素人音综,又该怎么做才能让观众记住?

音乐类综艺自出现至今,一直是各大电视台与网络平台的创作重点和热度保障。近些年短视频与网络直播迅速崛起,大大压缩了长视频综艺的生存空间。音乐综艺的发展路径也由早年的多样化快车道,转向当下以“综N代”为代表的模式复制。《我是歌手》(后更名为《歌手》)自2013年开播以来,虽已历经十季,却始终保持着不俗的收视热度与口碑表现。究其原因,是人们对音乐这一艺术形式的喜爱。

而作为一档以“音乐”为核心的素人综艺,《让我来唱》在形式上虽然回归了“全民无门槛”的初衷,但在实际呈现中出现了“话题”大于“音乐”的倾向。从选手的标签化塑造,到评委间的争锋相对,再到对情绪的反复渲染,节目似乎更在意如何制造“热搜”与“爆点”,而非静心去呈现一首歌。音乐似乎只是话题的“背景音”,歌声也成了引发泪点或冲突的情绪引子。

对比20年前的《超级女生》与当前的《让我来唱》,本质上都是以舞台为场域,对女性形象进行再叙事。长综艺的核心竞争力是塑造“人物”,但粗暴的标签化剪辑恰恰扼杀了人物的立体性。尽管选手众多,观众却记不住任何一张鲜活的面孔。节目给每个选手贴上“逆袭”“逆袭失败”“黑马”等标签,用碎片化的镜头去强化这些刻板印象,却忽略了选手们在音乐表达上的独特性,缺乏对其音乐风格的讨论。例如,节目以“直播演唱”为切入点,但导师依旧在以舞台标准评判直播演唱,对直播中的演唱方式、互动技巧等专业特性没有深入解读,这种创作惰性导致节目与“划走即忘”的短视频无异,彻底浪费了长综艺应有的叙事容量。当复杂的竞争赛制占据了节目主线,音乐却退居配角时,我们不得不追问:这,还是一档音乐节目吗?

回望从《超级女声》到《让我来唱》的20年,流行音乐不仅陪伴了几代年轻人的成长历程,更通过节目重塑了时代的音乐文化图景。从20年前的“想唱”,到20年后的“敢唱”,素人音综折射出的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对音乐、对表达、对普通人登台权力的捍卫。音综的舞台,不应沦为模式化的造星工厂,而应真正交还给那些想唱、敢唱、真唱的新生代,用更有格局的创作视野,展现出新时代的好歌声。

(作者系二级导演、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博士生)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发布于 2025-07-09 22:13
收藏
1
上一篇:马路地钉变“暗器”,易绊脚伤人,残留地钉安全隐患亟待调查 下一篇:全网最详细揭秘,我店平台商业模式深度剖析,优劣势与解决方案全面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