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银行开一类储蓄卡实测,反复盘问开卡动机、核查社保记录,部分客户遭拒体验
关于7大银行开一类储蓄卡实测的情况,以下是我的分析:
1. 反复询问开卡原因:这可能是因为银行为了加强风险管理,对客户开卡原因进行核实。在当前金融监管趋严的背景下,银行对客户身份和资金来源的审查更加严格,以确保资金安全。
2. 查社保:银行在开卡过程中查询社保信息,可能是为了核实客户的身份和信用状况。社保信息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依据,帮助银行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
3. 被拒绝:在开卡过程中被拒绝,可能是因为以下原因:
(1)身份信息不完整或不真实:银行在开卡过程中,需要核实客户的身份信息,如果信息不完整或不真实,银行可能会拒绝开卡。
(2)信用记录不佳:如果客户的信用记录不佳,银行可能会认为其存在较高的信用风险,从而拒绝开卡。
(3)不符合银行开卡政策:不同银行的开卡政策有所不同,如果客户不符合某家银行的开卡条件,银行可能会拒绝开卡。
针对上述情况,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完善身份信息:在开卡前,确保身份信息完整、真实,以便顺利开卡。
2. 提高信用记录: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如按时还款、不逾期等,有助于提高开卡成功率。
3. 了解银行开卡政策:在开卡前,了解各家银行的开卡政策,选择
相关内容:
7家银行开一类卡实测:有人被问半小时才给5000限额,有人看了社保就给5万
办张能转5万的一类储蓄卡,现在成了考验耐心的事。

南都7位记者跑了珠海7家银行,最后只有厦门国际银行满足了5万日限额的要求,其他要么限额低到1000元,要么得等几个月才能提额,还有的被反复盘问用途,像查户口一样。
光大银行拱北支行的经历最折腾。
记者进去说要办一类卡,用于定期存钱和移动支付,想要5万限额。

经理先跟记者说所有新卡都只能5000元/天,全渠道2万。
到了柜台,柜员又问资金怎么入账、老人为什么不亲自来、为什么选光大,甚至质疑“强制储蓄”和“父母医疗支出”表述不一致,说核实不了资金来源,拒绝办一类卡,建议用其他银行的。
记者反复要求,柜员才松口,但要查社保,最后给了5000元限额,说要提额得等资金到位了找客户经理申请。
浦发银行吉大支行更麻烦,办卡花了1小时4分钟。

工作人员问了工作单位、电话卡开卡时间,要扫社保和运营商二维码,填初审确认函、承诺书,下载APP。
然后让绑定“浦惠来了”小程序,里面全是贷款业务,说“有功能可以用”。
最后一类卡限额1万,说要提额得等半年。

广发银行口岸支行的限额更离谱,一类卡日限额1000元,3笔,一个月5000元,一年5万。
工作人员说“珠海电信诈骗严重,新开卡额度都低”,要提额得用半年,核实交易没问题才行。
办卡过程中,记者被问了3次开卡理由,等待时间占了一半。
中信银行拱北支行要求看社保,说“需要查看社保连续性和稳定性”。

记者连续交了100多个月社保,才给办了一类卡,但限额1000元,说要提额得用三个月再来申请。
工作人员还让下载APP和注册小程序,添加企业微信,不然看不到二维码。
兴业银行拱北支行算顺利的,半小时办完,限额6000元,说后续有存款可以提额。

招商银行拱北支行给了3万限额,说3个月后提供工资流水或固定存款能提额,没材料的话半年后系统调整。
最痛快的是厦门国际银行拱北支行,10分钟办完。
工作人员问了办卡原因,要了身份证、实名制手机,看了社保缴纳证明,签了承诺书,直接给了5万日限额,说后期根据使用情况调整。
第三天还打电话提醒下载APP,消费15元得30元代金券,没强制要求。

为什么银行现在这么严?
反诈肯定是原因,去年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破获44.1万起,挽回损失2551亿元,银行怕担责,所以对开卡审核严。
但严过头了,是不是把正常用户当贼防?

比如光大银行的柜员,问记者“身份证号码属地和父母所在地不一致”,难道办卡还要讲成长经历?
中信银行靠近口岸,就把限额降到1000元,可正常用户要给父母打钱、交医药费,1000元够吗?
老人突发重病,得提前一天预约柜台取现,万一晚上急用钱,这5000元够吗?
厦门国际银行的做法其实可以参考:看社保证明,确认用户有稳定收入,就给合理限额。

既控制了风险,又满足了正常需求。
银行的风险控制不是把用户挡在门外,而是要区分开正常用户和不法分子。
反诈是好事,但别让正常用户为诈骗分子买单。
希望银行能更灵活一点,比如根据用户的信用记录、社保情况、资金用途,给不同的限额,而不是一刀切。
毕竟,办卡是为了方便生活,不是为了添堵。